豹皮石品鉴网

揭秘张骞出使西域背后的神秘使命:迎取佛法真相揭秘

发表时间: 2024-08-17 15:25

揭秘张骞出使西域背后的神秘使命:迎取佛法真相揭秘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永平求法”之说一直广泛的被佛门弟子以及普世认为是佛法引入中国的起点,唐人韩愈就在其著名的《论佛骨表》中指出:“汉明帝时,始有佛法”,而事实上真的如此吗?


永平是汉明帝刘庄的年号,这位刘秀的第四子是东汉王朝的第二任皇帝,所谓的“永平求法”的故事发生在永平七年,也就是公元64年。

相传这一年的甲子,汉明帝做了一个梦,梦见有神人降临,梦醒后刘庄召见博士傅毅来解梦,傅毅将此梦解释为西方之佛,于是汉明帝才下令派人前往西方恭迎佛法。

可笑的“永平求法”竟然有张骞

但经过研究发现,“永平求法”大概率是一件子虚乌有的杜撰,原因很简单,破绽就在最早记载这件事的文献,这部著名的文献叫做《老子化胡经》。

《老子化胡经》是西晋人王浮,这位道家人士为了证明道法胜于佛法,便想出了老子西出函谷关后化身为西方佛祖的桥段,从而抬高道教,贬低佛教。


首先,《老子化胡经》本身就是无稽之谈,其中收录内容的可信程度就可想而知了,其次,对于“永平求法”一事的记录更是漏斗百出,让人啼笑皆非:”永平七年甲子…明帝梦神人…即遣张骞等经三十六国至舍卫,值佛已涅槃,乃写其经,以永平十八年归。”

“张骞”名字的出现足以证明这个故事是多么的可笑,从而些说明了作者的历史知识是何等的匮乏,他竟然把汉武帝时期的张骞安到了100多年后的汉明帝时代,难道王浮认为的张骞出使西域,是为了迎接佛法?


当然,当年的张骞回国后也确实提到过印度,只不过他把印度叫做“身毒”,他在大夏国见到了西汉的邛竹杖和蜀布,大为惊讶,他问当地人是如何得到的?

《史记》记载:“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之…今身毒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


这件事情可以证明,汉武帝时的印度已经和西汉有了民间往来,但佛法是否已经在当时就传入汉地,还需佐证,张骞去迎接佛法,11年后才归来更是无稽之谈。

佛教传入中国肯定早于东汉

在看这次“求法”发生的时间,“以永平十八年归”,也就是说佛法进入中国应是永平十八年,即公元75年,那么我们来看看《后汉书》中的一个记载。


《后汉书.楚王英传》云:“英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永平八年…诏报曰:‘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

文中清楚的记述了,在永平八年的时候,楚王刘英就已经开始礼佛了,所谓“浮屠”就是佛陀,“伊蒲塞”就是优婆塞,“桑门”就是沙门,可见在“张骞带回佛法”之前,佛教就已经在中国出现了。


另外,永平七年,汉明帝派人前往西域还有一点说不通,《后汉书.西域传》记载:“王莽篡位…由是与中国绝,并复役属匈奴…永平中,北虏乃胁诸国共寇河西郡县,城门昼闭。十六年,明帝乃命将帅北征…遂通西域…西域自绝六十载,乃复通焉。”

从王莽的时候开始,西域就同中国断了联系,城门紧闭、交通堵塞,一直到永平十六年才恢复,试问永平七年,“张骞”等人是如何经三十六国,跑到印度迎佛的呢?


联系到楚王尚佛的事,我们可以推断佛法应该在王莽之前就已经传入了中国,“永明求法”之说则是不攻自破了。

奇怪的《四十二章经》和摄摩腾、竺法兰

既然“永明求法”被证明为传说,那么与其“交相辉映”的,所谓汉地第一部经书《四十二章经》又有多少可信的呢?


《高僧传》曰:“汉地现存诸经,唯此为始也。”这种说法更是两千年来,为诸多信徒所深信不疑的,大家都认为《四十二章经》是摄摩腾所译,或竺法兰所译,或二人共译,但其实最早的《老子化胡经》中,并没提及此二人,更没有说到《四十二章经》。

南梁高僧僧佑在其《出三藏记》中收录了一篇《四十二章经序》,文中除了再次记述了汉明帝做梦的故事外,又加以了补充。


文中说:“于是上悟,即遣使张骞、羽林中郎将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至大月氏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在十四石函中。”

这里我们看到,张骞的问题依然存在,而且又增加了不少人物,只是作者不知道汉代并没有羽林中郎将的官职,但《四十二章经》出现了,可惜并不是摄摩腾或竺法兰翻译,而是张骞等人自己在大月氏取回来的,而且也没到印度。


到了《出三藏集记》中,收录的《四十二章经》条目下则写到:“…使者张骞、羽林郎中将秦景…于月氏国遇沙门竺摩腾,译写此经,还洛阳,藏在兰台石室第十四间中。”

这时候,我们发现出现摄摩腾了,《四十二章经》也开始成为摄摩腾翻译的了,但地点却是在月氏,而不是我们后世所熟知的,是摄摩腾来到洛阳后,在白马寺翻译的。


到了南梁慧皎作《摄摩腾传》时,也许他的历史知识比较扎实,发现了张骞时空错位的问题,在他的“永平求法”中已经没有张骞了,也没有了羽林郎中将的武职,而是换成了郎中蔡愔,他们也碰到了摄摩腾,只是没写翻译《四十二章经》的事。

而《高僧传.竺法兰传》中则记载:“蔡愔至中天竺,时竺法兰与摄摩腾共契游化,遂相随而来…达洛阳,与腾同止…善汉言,译《四十二章》等经五部”,可见摄摩腾或竺法兰翻译《四十二章经》的故事的变迁,也是经过了一段时间。


另外,现存最古老的佛经目录《出三藏集记》(《佑录》)是最早收录《四十二章经》目录的,其写到:“旧录云:‘《孝明皇帝四十二章经》’安法师所撰录,阙此经。”

安法师就是前秦时期的著名高僧释道安,其所撰目录被称为《安录》,以道安之学识、研究之广泛,如有佛经,不论真伪与否是一定会录入的,但《佑录》却认定道安未能收录《四十二章经》,由此可以肯定的说,道安就根本没见过什么《四十二章经》。


另一部奇书《汉法本内传》记载:“蔡愔偕摩腾、法兰归,道家积不能平…明帝集诸道士于白马寺,使与腾、兰二人赛法。道经皆焚烬,腾等向各种神通。道士费叔才惭死,吕惠通等六百余人出家,宫嫔等二百二十三人,士庶千余人出家。”

这更是一派胡言了,汉魏时的国家法度是不允许汉人出家的,只有西域人可以,怎么可能连宫嫔都出家了呢?

结束

由此可见,“永平求法”是后人的想象,《四十二章经》也是晋朝人杜撰的一部伪经,这与魏晋时期佛道两家的相互争执不无关系,然而却以假乱真延续了近两千年,竟无人怀疑,也算是奇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