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8-24 08:43
火红的月季、攀墙的凌霄花、硕大的石榴、硕果累累的梨子生机勃勃地占据农家院一角。8月13日,济南市历城区唐王街道颜家村里,在80岁的制笙老艺人颜廷瑞的院落外,隐隐就能听到悠扬的笙乐。
老人自制的博古架。
堂屋里西墙北墙上挂满了字画,东墙的博古架上,除了最显眼的笙之外,还零散挂着琵琶、二胡、唢呐等乐器,老人的家里自带书香和音乐的韵味。
“我们家制笙,是从清末年间我爷爷颜景茂开始的,传到我这里已经第三代了。我从十八九岁就跟着爷爷和父亲颜世长学习制笙。近些年来,大多是济南市专业院团的老师和周边章丘济阳等地的乐手来找我订制笙。他们提出自己的把位等要求,我按照要求制出笙来,再让人家试吹,满意的笙就被带走了。我现在每年都得订出去二三十把笙……” 颜廷瑞拿出已经制作好的笙脚、笙斗,把自己学艺做笙的过程一一道来。
老人制作的笙主要有17苗笙和21苗笙两种:“专业院团的老师,多是定制21苗的,这样的笙音域宽广一些。” 颜廷瑞老人介绍道。制笙工艺要求严格,老人制作每把笙从选竹、制作笙斗笙脚、簧片等工艺都一直精益求精。
颜廷瑞老人制作簧片。
颜廷瑞老人制作簧片。
“每一苗笙管都需要一个簧片,这簧片是响铜做的,制作起来也是最难。制作簧片要经过下料、磨平、开缝、定音、组装等工序才能做好,你看这做好的簧片透风不透亮,音还要准,并且每苗笙管用的簧片还都不一样,我就是用这改制锉刀一点点制出了这些簧片,校好了音准,才能粘到笙脚上使用。” 颜廷瑞老人介绍道。“很多工艺都有自己的秘方,我粘簧片用的胶,在夏天和冬天熬制的火候都不一样,这都需要在多年制笙过程中慢慢钻研揣摩。”
指着屋里的博古架,老人很自豪地说:“这架子就是我自己打的,我年轻时的主业其实是木工,还学会了打铁等手艺。那时候讲究艺不压身,手艺在身总能有口饭吃。我在济南市区的部队里做了10多年木匠,还在区文化局和剧团里干过。制笙是我的副业,但是从爷爷和父亲开始这么多年的传承,我一直很用心研究制笙的特点。在吸取传统制笙手艺的基础上,我还增加了低音部,让我制的笙音域更加宽广圆满,也算打破了笙在演奏过程中的一个短板。” 颜廷瑞说道。
颜廷瑞老人在试吹自己制作的笙。
“我吹笙水平一般,远不如我吹笛子好。”谈起吹笙水平,老人一直很谦虚。让老人更自豪的,还是他的笛子演奏。“1962年我在董家大礼堂里参加文艺汇演,吹的笛子就被区里的老师看中了,当时挑选出来吹笛子的选手,唐王就我一个人。”话虽然这样说,但一拿起笙开始吹奏,老人的神态就不一样了,手指舞动灵活有力,眼神也透着喜悦的光彩。
早年间颜廷瑞老人还串城走乡为乐手们修理笙,年纪大了后,主要在家里接受订单制笙。2024年,老人的制笙手艺申报了区级非遗。为了笙的演奏和制作这一项技艺得以传承发展,老人打破了手艺只传授本门的规定,多次到学校教学,为制笙技艺的传承做出了积极努力。
“我的孙子颜培炎也跟我学习制笙手艺,他是我们家制笙第四代传人。不过他现在还在上研究生,从头到尾做一把笙耗时很久,就还是我来做。” 颜廷瑞老人说。颜家村村委为了支持老人,计划在村委办公室改造完成后,拿出一间房子作为老人的工作室制笙传艺。还想着利用面积较大的村阅览室,组织村里的音乐爱好者和孩子在这里学习,既繁荣了村里的文化活动,又让颜廷瑞老人有了更大的舞台传承制笙手艺。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唐峰 通讯员 郭盈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