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6-19 15:30
李白以其超凡脱俗的诗才和狂放不羁的个性,被世人尊为“诗仙”。
这首《南陵别儿童入京》,更是将他的狂傲与潇洒发挥到了极致,堪称古今无人能比的佳作。
诗仙李白,那位山河入梦、天地为歌的浪子,在四十多岁的年纪,经历多年的漂泊,终于迎来了唐玄宗的御诏。这一召唤,宛如一道神迹,点燃了他尘封已久的雄心壮志。
从《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他早已言明自己的宏图霸业:“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然而,身为一介布衣,登堂入室实乃难上加难。多年的奔波无果,这次的诏命无疑让他内心激动如火,狂奔回南陵与家人别离,满怀激情写下这首七言古诗。
《南陵别儿童入京》
[唐] 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童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着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诗的开篇,李白以秋天的惬意景象作引:“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这不仅表明了他归来的时节,更借助“白酒新熟、黄鸡啄黍”这一富有诗意的细节,表达了一种丰收后的喜悦。
李白回到山中之时正是秋天,那时的美酒刚酿好,黄鸡正啄食着肥美的秋黍。这样一个场景,既具诗意又充满了轻松愉快的氛围。
人在心情愉悦时,对一切事物的观感都是美好的,连孩子们也显得特别欢快。
接着,李白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呼童烹鸡酌白酒,儿童嬉笑牵人衣。”
这一画面不仅展示了李白在得知进京消息后的欣喜,还通过儿童的嬉笑,使整个场景更加生动、鲜活。仿佛连酒肉的香气都透过诗行散发出来,让人感受到他内心喜悦的浓烈。
然而,单单饮酒尚不足以表达李白的激动之情,他须得“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他一边痛饮白酒,一边高歌起舞,在夕阳的余晖中,与落日争光辉。
通过这些动作,不难看出他那种充满生命力的洒脱与欢愉。他的情绪飞扬,仿佛要借助这歌舞,将心中满溢的喜悦倾泻而出。
李白的酣畅淋漓并未停留在酒桌上,现实的责任和梦想很快拉回他的思绪:“游说万乘苦不早,着鞭跨马涉远道。”此刻,家中的宁静和美好也无法阻止他前往长安的脚步。
他清楚,自己的理想从未停止,此刻终于迎来了实现的机会。于是挥动马鞭,朝着远方的京城驰去。这种迫不及待的心情也使诗的节奏更加紧凑而激昂。
诗中,“会稽愚妇轻买臣”一句引用历史上重结果轻世俗眼光的典故,讲述了汉代朱买臣的故事。朱买臣面对世人的嘲笑,依然坚持读书,最终成为会稽太守。
而李白自比朱买臣,表示自己即将迎来命运的转折,尽显得意自豪。
诗的最高潮无疑在最后一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一句豪迈的宣言,表达了李白对自身才华和前途的满怀自信,以及一种傲视天地的壮志豪情。
他是那样的自信满满,似乎天也无法挡住他的步伐。这个大笑,既是对命运的笑,也是对自我的肯定。
纵观整首《南陵别儿童入京》,李白将丰富的情感层层铺展开来,挖掘出诗人内心最质朴的愿望和理想。
他用简洁的语言、丰富的比喻和典故,将复杂的内心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人生宣言,一种对命运的不屈抗争。
李白一生放荡不羁,对权贵有着深深的鄙视,但他并不是一位完全脱离现实的诗人。他的诗歌里藏着对普通人命运的关怀,藏着对生活中点滴美好的珍视。
在他的这首诗里,我们不仅仅看到了一个天才诗人坚定不移的信念,还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在梦想与现实交织中的奔波与无奈。
纵然岁月如水流逝,李白的这首《南陵别儿童入京》依然以其潇洒从容、豪迈奔放的风格,震撼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灵。
它不仅是诗歌的经典,更是对人生的深刻思索和哲理沉淀。
当我们读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时,仿佛也在那一瞬间被赋予了勇气与希望,如李白一般,踏上勇往直前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