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皮石品鉴网

中国唯一比丘尼肉身菩萨传奇故事

发表时间: 2024-08-21 18:47

中国唯一比丘尼肉身菩萨传奇故事

能够成为“肉身菩萨”的人,大都是长久受人供奉的高僧,在历史上寥寥无几。其中女性比丘尼的“肉身菩萨”在中国境内只有一座。

这位比丘尼就是仁义师太,她还是一名曾活跃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军医。

当年,她冒着枪林弹雨,不顾满身沾满的黑泥和血污,用一根银针救过不少志愿军战士的生命,她本人在战后也成了三级伤残。这到底是怎样一位奇女子呢?

富家女爱佛学

这位德高望重的仁义师太,俗家名为姜素敏,是个清末的沈阳人。家境虽然优渥,却也是封建气息浓重。

从小生活在这种环境,姜素敏的童年可想而知并不会有多快乐。裹小脚和禁足自然是少不了,好在家里还让她上了私塾。

但此时的二老却未曾想,正是他们的这个决定,将自己的女儿引上了一条前往庙堂佛音之路。

在私塾老师处,姜素敏无意间在书本里接触到了许多佛教理论,她不由得羡慕起经书中那能超脱一切苦海的佛陀境界,到了十五岁后还经常偷偷跑去寺庙里听人讲经。

网络图片

庙里时常响起的阵阵梵音,那是当时唯一能令她心灵平静的地方。终于,到了快出嫁的年纪时,姜素敏向父母提出,自己想要出家!

对于当时的这种大户人家,小姐出家可是极大的丑闻,免不了被乡里的人指指点点,可能还会出现大小姐私通了野男人之类的风言风语,连带着整个家族的名声都会败坏掉。

因此,家里人当然不会允许她就这么出家,不光将她锁了起来,还立马找了媒人,打算赶鸭子上架。

之后的日子,被引荐来相亲的男子络绎不绝,可姜素敏对情爱之事毫无兴趣,满脑子想的都是出家学佛。

于是她就故意给相亲的对象使绊,逼他们知难而退。可万事都有例外,一个姜素敏无法赶走的对象,终于来到了她的面前。

网络图片

这位男士是东北一所大学的讲师,家里还有一所工厂,自他见到姜素敏的第一眼就看上了她。不论姜素敏提出多么离谱的条件,男方都一一应允。

这下可就轮到姜素敏尴尬了,为了彻底摆脱俗世纷扰,她提出了一个最过分的条件:

“要娶我可以,但我要拜堂时身穿僧尼法衣,头发也要扎上俗家弟子的发髻”

姜素敏料定对方肯定无法接受,就算这男人能接受,他的父母也必然会反对。可接下来的发生事却完全超出了姜素敏的预料。

人善爱学医

结婚当天,姜素敏果真穿着一身尼姑打扮跟丈夫成了亲,这景象差点儿没把婆婆气死。

而在婚后,姜素敏也与丈夫无夫妻之实,还一再向周围人表示,自己以后必然是会出家的。

网络图片

这等出格的言行显然又让她得到了不少白眼,不过她的丈夫倒是都容忍了下来,由着她随意闹。

后来姜素敏想学医,丈夫二话没说就给她介绍一个中医大夫,让她跟着对方一直学习了两年针灸,四年中医。

只可惜,僧尼虽能脱俗,但宗庙却必须立于俗世。姜素敏夫妻的平静生活很快被入侵而来的日寇打断。

九一八事变后,姜素敏的丈夫每天都在为组织宣传抗日而努力,姜素敏也找到了和丈夫为数不多的共同点。

但在姜素敏到了29岁的时候,她的丈夫却突然患上了不知缘由的重病,姜素敏和附近的大夫用尽了办法也无能为力,最后他还是撒手人寰。

1940年,姜素敏孤身一人离开了家,只身前往五台山剃度为尼。从此得一法号:仁义。

上战场带病归

在终于踏上五台山庙门的那一刻,过往的图景如走马灯一般闪过了姜素敏的脑海。出家是她从小就有的愿望,可当自己真的实现的那一刻,她却没有感到一丝喜悦。

1950年,朝鲜战争战争爆发,中国无数的热血青年响应国家的号召,踏上了抗美援朝的征途。

而旧居佛寺的姜素敏,心中也开始翻腾出和那些青年战士们同样的使命。

她深知,医者仁心,无论是在宁静的寺庙还是炮火连天的战场,都是她实现救赎的舞台。

更何况在成为僧尼之前,她首先还是个中国人!

于是,姜素敏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志愿军随军医生的队伍,将自己的医术带向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地方。

战场上,炮火连天,伤员如潮。改头换面的姜素敏身着白衣,穿梭于枪林弹雨之间,用一根根银针,挽回了无数战士们的生命。

她的双手,不仅能温柔地抚平伤痛,更是在沉默中向着受伤的战士们传递着希望与勇气。

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姜素敏救治伤员的一只手不幸中弹,鲜血霎时染红她的衣袖。

但她没有退缩,而是咬紧牙关,忍着剧痛为自己进行了紧急包扎,随后又义无反顾地冲回了战场,继续抢救伤员。

网络图片

这一幕,成了许多战士和医护兵们久久难以忘怀的回忆。

到了战后,姜素敏继续用自己的医术为更多的人带去健康与希望。她四处背着石磨和药材行医,先后又在多家医院工作,后来还开设了自己的诊所。

从参加抗美援朝开始,她一生行医三十年,挽救了无数病患的生命和家庭的幸福。

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姜素敏开始感到自己的身体日渐衰弱。她知道自己终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世界。

但她心中仍有一个未了的心愿——那就是回归寺庙,用自己的余生继续修行。

于是,在73岁那年,姜素敏来到了九华山重新剃度,再次用起了“仁义”的法号。

在九华山上,仁义师太见历史悠久的通慧禅院如今破败不堪,干脆拿出了自己行医多年积攒下的十几万元,统统用在了禅院的修缮工作上。

那些天,她仿佛忘了疲倦,还找来了自己所有能找到的优秀工匠和师父,最终使得通慧禅院重新焕发了生机。

1995年,85岁的仁义师太在冥冥中感应到,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于是她召集来了弟子们,传达了自己最后的嘱托。

她告诉自己的弟子们,在她圆寂之后不要将遗体火化,而是要坐缸保存三年。也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她的金身,才能以另一种方式继续留在人间普度众生。

仁义师太这里所说的“坐缸”,其实就是成为“肉身菩萨”,这在当时属于德高望重的僧人专属,也是一种古老的送葬仪式。这种仪式如今已经相当少见,而且手法繁复异常,很容易因一些意外而功败垂成。

据说,要进行这种仪式,首先需要的并非是万贯家财,而是诚挚坚韧的意志力。

因为在“坐缸”仪式确定之前,入缸者要在活着且意识清醒的情况下进行至少七天的禁食,以此清空肠道和胃中的细菌和污秽。否则即便其他步骤完成,尸体也有腐败的风险。

仁义师太就是在禁食之中,生生地自行“坐化”了。

这之后,就到了准备坐缸的环节。首先需要在缸底平铺一层石灰,在盖上一层木炭,将尸身法体放入后,再在缸内空余位置里填塞碎木炭、檀香灰等物品,这一步的目的是尽可能祛除尸身上的水分。

按如此步骤进行后,最后就是封缸保存。

坐缸并非佛教僧人的专属葬俗,在我国古代,许多平民也会用这种方式埋葬死者,以确保尸身不腐。

但往往只有得道高僧,才能在坐缸仪式后成功保持肉身,这也成了衡量一个僧人是否虔诚的标志。

而在九华山上,等了三年又过两个月,弟子们按照师太的遗愿打开了封缸。

眼前的景象让他们震惊不已——仁义师太的遗体竟然保存得完好无损!她的身形虽然瘦弱,但面色却栩栩如生,仿佛只是睡着了一般。

更令人惊奇的是,生前她的弟子们明明特意把遗体摆成了双手合十的打坐状态。

可在开缸后,众人却发现仁义师太的手指竟然微微捏起,似乎还在做着生前针灸的动作。

这一幕让周围众人啧啧称奇,都说这位师父是因为生前普度了众生,死后才得以成就菩萨金身。

从此之后,仁义师太的遗体被贴金供奉于九华山之上,成为了中国境内唯一的女性“肉身菩萨”。

她的故事也跟随着络绎不绝的佛教徒们传遍了四海,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传奇与敬仰。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九华山又发现比丘尼肉身》——中国气功科学 . 1999 (07)

《九华山肉身菩萨之仁义》——九华山圆通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