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皮石品鉴网

从“几块钱”到“上万元”,茶具的差异究竟在哪里?这6点告诉你答案

发表时间: 2023-11-01 09:36

从“几块钱”到“上万元”,茶具的差异究竟在哪里?这6点告诉你答案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上星期,有位熟人去了景德镇旅游。

虽然过了国庆小长假,属于错峰出行。

但那位熟人万万没想到,游客还是那么多。

逛陶溪川时,‬身边人来人往的,好不热闹。

期间,看到各式杯杯盏盏,他差点看花了眼。

不过,有个问题他一直想不明白。

同样都是用泥巴烧出来的茶杯,为什么价格差距会这么大?

他在街上看到有人摆摊,清一色全是青花的。

好奇上前打听询价,好家伙,看似不起眼的一个青花主人杯,对方竟然要卖接近上万一个!

而在网上看到的,那些同样是青花鱼藻纹的茶杯、盖碗,一整套下来,不过两、三百就能搞定。

这一⁣前一后的对比,价格差别太大了。

同样都是青花瓷,为什么有些茶杯却能卖到天价?

便宜的茶具和贵的茶具,到底有哪些差别?

同⁨样是陶瓷茶具,为什么盖碗、茶杯的价格差距从几十到上万不等?

今天这篇就来一次性慢慢分享。

《2》

一、泥料不同。

陶瓷的前身,是泥。

不同泥料烧成的作品,差别很大。

泥料的搭配,往往要将多种不同原材料,混合打成浆。

然后,多次过滤到细腻。

去除杂质,再压成‍泥巴条。

景德镇当地,不少陶瓷从业者会选择从泥巴房买泥料,再开始下一步的拉坯生产。

泥料的生产,要经历专门检验。

含铝量、含硅量等各种含量,都要检验合格才能开始使用。

不然,从泥料上出了问题,后期工序再好也没用。

不同泥料的组成,侧重方向不同。

做大件陶瓷制品的,比如,几米高的花瓶,刚度要求高。

做小件陶瓷茶具的,比如,茶桌上的茶杯、茶壶、盖碗等,对白度、润度的要求更高。

纯净无暇的白底,后期上釉之后,更能凸显色彩本身。

制作陶瓷茶具,白泥、高白泥比较基础常见。

但除此外,仿古泥、羊脂玉泥以及现代骨瓷(泥料中添入一定比例动物骨粉)等,都有不同。

《3》

二、制坯工艺不同。

传统制瓷,是拉坯成型。

拉坯工具的底部,不断旋转。

而拉坯师傅需要使用巧劲,拉出大概的器型。

拉坯出来的杯杯盏盏,最基础的都是圆形。

像盖碗的盖子顶端,茶壶的壶嘴与壶把等都是另外捏制后期再接上去,通过上釉烧结,组成一体。

陶瓷茶具的胚体制作,工艺分类不少。

除了手工拉坯外,还包括注浆、压胚、印胚等。

制作预‏算上,手工拉坯的工价成本更高。

因为,现在的人工成本比过去高。

请到有经验的老师傅负责拉坯,后期再进一步利坯调整,制作预算和机器注浆倒模的制出来的坯体,不可同日而语。

区分手工拉坯与机器注浆、机器压坯,最简单的方法是看整体器型厚薄走势。

手工拉坯的器型,底足相对更厚实,从下到上,呈现从厚到薄的自然过渡,使用时握感更佳。

而注浆倒模的制品,则是上下厚薄相同,自然条线过渡略逊一分。

《4》

三、看画工。

茶杯与盖碗上作画,很考验画工。

落笔无悔,一笔不慎,就会影响全局美感。

不同画工水平的茶杯与盖碗,价格差距很大。

好的画工,更具艺术观赏性。

最基础的花鸟、山水、鱼虫、草木图案,建议从细节处欣赏。

包括梅花的花蕊、喜鹊的眉眼、片片松针与竹叶的疏密间距等,都很考验画工技巧。

不过,市面上的陶瓷盖碗、茶杯、茶壶里,往往只有中高端的成品才会用到手工作画。

不少便宜茶具,表面上印的花纹,多数是贴花、转印处理。

早期工艺的贴花盖碗,细细抚摸表面,还能感受到网点凸起。

整体看着图案呆板,缺乏自然灵动。

那些成套出现的茶杯里,贴花与人工手绘的差距更大。

毕竟,和印花、贴花不同。

手工作画,没法保证每一朵花、每一片叶,看起来都一模一样,每一处都是独立原创!

《5》

四、看釉面细节。

给素坯上釉,也有技巧考究。

最基础的就是上釉均匀,不留遗漏。

不然最后入窑烧出来后,底部缺了一块,碗口少了一片,很影响美观。

除此外,不同釉料的成本,也是有差别的。

那些发色特别好的青花、铜红釉等,需要在调制“釉水”时,加入比例协调的原料。

轻一分、重一分,都会带来色差。

并且,釉料的质量好坏,也是有考究的。

泥料好、釉料也好的茶具,经过入窑高温烧制后,釉与泥胎能混为一体,紧密度极高。

日常使用期间,釉面带有光润细腻感。

端起一个茶杯,凑近细看,甚至还能隐约看到镜面感。

这种紧密贴合的釉面,耐磨损,不容易留下茶渍污垢。

哪怕使用了很多年,也绝不会出现茶渍渗透,轻微发黄变色。

仅需轻轻擦拭冲洗,便能恢复光洁如新的靓丽状态。

《6》

五、看烧制温度。

论价格,高温瓷的制作成本,远高于低温瓷。

因为,入窑高温烧制的成本更高。

不论气窑、柴窑,达到上千摄氏度高温烧制的话,所需的燃料耗材更多。

烧一次高温瓷的燃料,足够分成烧好几批低温瓷。

因为,高温烧成的陶瓷制品,质感更好。

高温环境下,泥胎与釉料能牢牢紧密贴合。

烧出来的釉面更紧密、光滑。

细细看去,带有莹润光泽感,这点是低温瓷器难以具备的特色。

因为,高温烧制,才能制出特定釉色。

以郎红为例,作为铜红釉的高端经典,烧制难度大。

无高温,不郎红。

烧制温度不足,出来的压根不是这股纯粹的高端红。

因为,高温烧制的工艺难度更高。

升温的快慢,温度的控制,都是难点。

升温快一些,慢一些,窑内的烧成反应不同。

达到特定窑温后,要控制在合适的温度范围,也很难操作。

需要有技术老练的烧窑师傅,时刻把关,看着火候。

《7》

最后,再补充一点。

烧一批高温瓷,背后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同样是烧窑,低温瓷与高温瓷的成品率不同。

简单理解,高温烧窑,能出精品。

但是,‫瑕疵率也更高。

同样烧一批瓷器,低温烧出来的,瑕疵变形产品较少。

烧出一批后,大多都能保障基础市场价值,不用担心砸在手里。

而烧高温瓷,哪怕是老师傅把关,也确保不了100%的成品率。

好不容易,从做⁣坯开始,再利坯、修坯。

紧接着,手工绘画,一笔一划用工笔细细描绘。

再调制釉水,均匀上釉,晾好一批后,入窑烧制。

结果却烧成了瑕疵,只能砸掉,从头再来。

既要考验用料精,又要考虑精工细作,并且还要算上损耗成本。

方方面面相加,决定精品瓷与普通瓷的定价,不可同日而语!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