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9-05 17:47
2009年,“鉴宝专家”刘岩,谋划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骗局,以17万元将乾隆帝的真迹收入囊中,后又转手卖出,最终拍卖出8700万元的高价。
然而,当年的藏家朱先生,在察觉到自己被骗后,毫不犹豫将刘岩告上了法庭。
那么,刘岩当年是如何将这幅画骗到手的?他最终的结局又如何呢?
2009年,鉴宝节目《华豫之门》的现场热闹非凡,众多藏家带来各式各样的珍品,等待专家鉴定。
第一位藏家带来了自己家传的一件瓷器珍品。这位藏家是一位普通的市民,他讲述了自己这件瓷器的历史和来历。
据他所述,这件瓷器是他的祖辈在清朝时期收藏的,一直流传到他这一代。藏家表示,这件瓷器是他家中的传家宝,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在节目中,专家对这件瓷器进行了详细的鉴定。专家指出,这件瓷器确实具有清朝时期的特征,包括釉色、造型和纹饰等方面。
专家还指出,这件瓷器在当时应该是用于宫廷中的陈设或祭祀用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最后,专家给出了这件瓷器的估价。据专家估计,这件瓷器在当时的市场价值约为几十万元人民币。
听到这个惊人的估价,现场一片哗然。其他藏家们纷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朱云夫妇坐在观众席上,听得目瞪口呆。他们互相对视一眼,眼中既有惊讶,又有期待。
藏家对专家的鉴定结果感到非常满意,表示这件瓷器是他家中的宝贝,他将会好好保存并传承下去。
就在这时,主持人宣布:“下一位藏家请上台。”
朱云夫妇立刻站了起来,小心翼翼地捧着自己的《嵩阳汉柏图》走向舞台中央。
到舞台中央后,朱云夫妇将画作展开,顿时引来众人惊叹。画中的千年古柏苍劲有力,笔触细腻传神,题字更是遒劲有力,颇具皇家气势。
专家刘岩走上前来,仔细端详画作。他的眉头微皱,眼中闪过一丝难以捉摸的神色。刘岩用放大镜仔细查看画作的纸质、墨迹和题字,时而点头,时而摇头。
然而,当他鉴别出是乾隆帝的真迹时,一个邪恶的念头在他心中不由而生。
他假意判断画作年代久远,但对其真伪和价值并未给出明确结论。
这个模棱两可的答案让朱云夫妇心中忐忑不安,他们原本期待刘岩能给出一个确切的鉴定结果,但刘岩的含糊态度让他们感到困惑和不安。
带着满腹疑问,朱云夫妇决定寻求进一步的鉴定。当晚,朱云主动联系刘岩,希望能得到更详细的鉴定意见。
刘岩欣然同意,约他们到文化馆详谈。在馆内,刘岩再次仔细查看画作。
他告诉朱云,虽然画作年代久远,但题字可能并非乾隆真迹,市场价值有限。
他解释说,乾隆时期的御笔题字通常有特定的笔法和风格,而这幅画作的题字与之略有不同。
这个结论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朱云夫妇的热情。他们原本以为这幅画作可能价值连城,没想到竟是如此结果。
然而,刘岩随后提出了一个建议,他说可以帮忙介绍买家,或许能卖个三五万元。
这个提议让朱云夫妇看到了希望,他们欣然接受了刘岩的好意。毕竟,即使不是皇帝真迹,能卖到这个价格也算不错了。
不久之后,刘岩介绍了一位名叫程某的买家。程某自称是某拍卖行的代表,对这幅画作颇感兴趣。在刘岩的牵线搭桥下,三方展开了激烈的讨价还价。
最终,朱云以17万元的价格将画作卖给了程某。
这个价格远超他们的预期,朱云夫妇喜出望外,认为自己赚到了。他们感激地感谢刘岩的帮助,并给了他一笔不菲的中介费。
当时的他们,沉浸在意外之财的喜悦中,并不知道这个决定将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后果。
2011年,朱云夫妇正在家中忙碌,突然接到了朋友的电话。朋友语气激动地说:“你们快打开电视看新闻!你们卖掉的那幅画出大事了!”
朱云夫妇匆忙打开电视,只见新闻画面上赫然显示:《嵩阳汉柏图》在保利拍卖会上以7899万元成交,加上佣金,最终成交价高达8736万元。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朱云夫妇瞬间呆若木鸡。他们难以置信地看着电视,反复确认画作名称和图像。
朱云颤抖着双手,拿起遥控器关掉了电视。他和妻子面面相觑,曾经被他们视若珍宝的家传之物,如今竟然拍出了天价。
巨大的价格差异让他们难以接受,内心充满了懊悔和愤怒。那天晚上,朱云夫妇彻夜未眠。
他们回想起两年前的种种细节:刘岩专家模棱两可的鉴定,文化馆里的私下会面,以及那个自称拍卖行代表的程某。
种种疑点浮现在脑海中,他们越想越觉得自己可能被骗了。
第二天一大早,朱云就找到了当地的律师事务所。
他向律师详细讲述了整个过程,律师听完后皱起眉头,说道:“这个案子确实有蹊跷,我们可以考虑起诉刘岩和程某,指控他们串通欺骗。”
就这样,朱云夫妇决定起诉刘岩和买家程某。他们认为,刘岩作为专家,故意低估画作价值,与程某串通欺骗他们。这场官司,很快成为了整个收藏界的焦点。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没有朱云想象的那么顺利。当记者找到刘岩时,他对外界的指责做出了回应。
只见刘岩一脸无辜地说:“我在鉴宝节目现场并未给出画作具体价值判断,只是初步鉴定为老旧。至于后来在文化馆的见面,我也只是出于好意介绍买家,并没有参与具体交易。”
这番解释让案情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朱云夫妇的诉讼很快进入了法律程序。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法院经过审理后,驳回了朱云的起诉,认为他们的起诉理由不充分。
法院驳回起诉的消息传来,朱云夫妇如遭雷击。他们原本以为凭借巨大的价格差异和种种疑点,胜诉是板上钉钉的事。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法院认为,朱云夫妇与程某的交易是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证据表明存在欺诈行为。
至于刘岩的鉴定,法院认为专家意见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交易的决定性因素。
这个结果让朱云夫妇陷入了绝望。他们不甘心就此放弃,决定向警方求助。然而,警方经过调查后,认为该案不存在经济犯罪的证据,只能将案件重新发回法院。
就这样,案件陷入了僵局。朱云夫妇四处奔波,寻求各方帮助,但都无济于事。他们的积蓄在诉讼过程中消耗殆尽,身心俱疲。
最终,在亲朋好友的劝说下,朱云夫妇不得不接受现实,放弃了继续追究的念头。这场轰动一时的案件,就这样不了了之。
这个案件虽然以遗憾告终,但它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反思和改革。许多拍卖行开始引入更严格的鉴定程序,一些博物馆也联手打造文物数据库,帮助识别赝品。
对于普通收藏爱好者来说,这个案件无疑是一个警钟。它提醒我们,在进行文物收藏和交易时,必须保持理性和谨慎,不要被一时的利益冲昏头脑。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真正的收藏不应该仅仅追求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只有怀着这样的心态,我们才能真正享受收藏的乐趣,避免落入类似的陷阱。
信息来源:
中国知网-《17万元乾隆“御笔”拍出8736万元天价 卖家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