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8-12 21:26
文|吼吼
编辑|吼吼
世间的一切生灵在死后,身体消失于天地间,是万物都要遵循的法则。
然而,九华山仁义尼姑圆寂,尸体放缸中三年,打开后竟面容安详。
世人称她为“肉身菩萨”,将她的遗体镀金供奉在庙里,她也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尊比丘尼(尼姑)肉身。
那么,仁义师太是怎样度过她的一生,才在死后得以“血肉飞升”?
1995年11月28日,85岁的比丘尼仁义法师已经七天未进食,仅饮少量水。
她预感到自己即将圆寂,便召唤爱徒司尚至身边,嘱咐他将自己的遗体置于一口缸中,待三年后开启。
不久后,仁义法师以打坐诵经的姿势,平静地离世。
司尚法师遵循师傅的遗愿,亲自依照九华山和尚圆寂后的传统,对师傅的遗体进行了妥善处理。
他们在缸底铺上木炭和白灰,然后将仁义师太的遗体安放其中,密封保存。
因此,1999年1月2日,在九华山上,人们见证了开缸的珍贵时刻。
当天下午三点左右,司尚法师与几位尼姑一同打开了仁义法师的缸。
圆寂三年的仁义师太遗体未见任何腐烂或异味,她依然稳坐缸中。
她的面容安详,皮肤保持弹性,毛孔清晰可见。
她的头发不仅未脱落,反而增长了一寸有余,指甲和皮肤似乎长出了新的。
更令人称奇的是,女性特征消失,胸部平整,下身闭合。
她的手势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打坐时的十指并拢,而是呈现捏针的姿态,仿佛在为病人施针治疗。
在仁义法师之前,从未有女僧修成肉身菩萨,这一奇迹让整个寺庙为之震撼。
为了永久保存仁义法师的遗体,寺庙人员特意为她贴上金箔,并供奉于禅林之中。
然而,令人感慨的不仅仅是她圆寂后成为肉身菩萨,更重要的是她一生广行善事,普度众生。
或许有些人天生便与佛有缘,因此总能在无人推动的情况下,仿佛是命中注定般地走向佛道。
仁义师太,俗名江素敏,出生于沈阳一个富裕家庭。
自幼生活无忧,父母将她宠爱至极,期望将她培养成精通琴棋书画的大家闺秀。
然而,她对这些传统才艺并无兴趣,反而对和尚念经的场景感到着迷。
因此,她常常偷偷溜到寺庙,聆听僧侣诵经。
在十七八岁的年纪,仁义师太甚至萌生了出家的念头,并开始深入研究中医学中的针灸。
担心女儿误入歧途,父母急忙为她安排了一桩婚事,对象是一位温文尔雅的大学教授。
原以为成家后她会专注于相夫教子,收敛她的性子,但出乎意料的是,她的丈夫并不反对她的追求。
因此,她更加频繁地出入医院和寺庙。
然而,好景不长,她丈夫在外出时不幸发生意外。
在那段岁月里,她与自己的丈夫已经携手走过了整整十年的婚姻生活。
在这十年的时光里,她痴迷佛法,始终未能为丈夫诞下一儿半女。
这种情况使得婆家对她的不满情绪日益加剧,因为丈夫的去世,这种不满逐渐演变成了公开的指责和抱怨。
在外界的闲言碎语中,她被贴上了“扫把星”的标签,仿佛所有的不幸和不顺都是因她而起。
然而,面对这些世俗的困扰和指责,她并没有被击垮,也没有陷入无尽的悲伤和自责之中。
相反,她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坚韧和豁达。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她毅然决然地离开了那个充满争议和痛苦的家庭,踏上了前往五台山的旅程。
在五台山,她剪去了长发,正式落发为尼,从此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她给自己取了一个新的法号——仁义。
这个名字不仅代表了她对佛法的虔诚信仰,也象征着她内心深处的善良和正义。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每天都有无数的灾民为了躲避战火而逃往山中寻求庇护。
仁义法师虽然自己的食物储备并不充裕。
但她依然心怀慈悲,常常将自己的食物分发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解决温饱问题虽然困难重重,但尚有办法可想。
然而,当看到灾民们因疾病而痛苦不堪,却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仁义法师的心情变得异常沉重,焦急万分。
她返回了自己的故乡沈阳,并在父亲的经济支持下,进入了医学院,开始了她刻苦钻研医学知识的旅程。
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和潜心学习,仁义法师终于在医学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学成归来后,她没有丝毫犹豫,立即重返五台山地区,开始在那里无偿地为人们治病救人。
但不巧的是国家的宗教政策发生了变化,仁义法师不得不回到沈阳老家。
然而,她那颗无私奉献的心从未停止过跳动。
当得知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的消息后,仁义法师毫不犹豫地返回五台山。
她积极号召尼姑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她本人更是身体力行,直接参军入伍,跟随部队一起奔赴朝鲜战场。
在那里,她用自己的双脚,不畏艰险,奔走在前线的每一个角落,积极抢救伤员。
她与战士们一起住在简陋的地洞中,面对艰苦的环境,她从不抱怨,始终坚守在救治伤员的第一线。
即使在一次战斗中手腕不幸被子弹击中,她也只是简单地进行了包扎,便又继续投入到紧张的救治工作中。
战争结束后,仁义法师本可以回归平静的生活,但她并没有选择安逸,而是继续她的救死扶伤之路。
退伍后,她转业到了通化206医院,担任主治医生。
由于工作表现突出,上级特别批准她前往沈阳的一家中医院深造,学成归来后,她被调到环城卫生院工作。
然而,为了能够救治更多的贫苦百姓,仁义法师最终决定放弃稳定的工作。
她开办了自己的诊所,为更多的人提供医疗服务。
几年后,她更是背起行囊,踏上旅途,四处行医,为那些生活在偏远地区的百姓带去希望和帮助。
她的足迹遍布四方,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悬壶济世的真正含义。
仁义法师也没有停止修行,每走到一处,她总是会去当地的寺庙焚香祷告。
而她的身边总带着一副约百斤重的石磨盘。
这是她碾制草药的重要工具,也曾有人劝她把石磨盘丢了。
可每次仁义法师都笑着表示,“丢了多可惜。”
1983年上了年纪的仁义法师来到了九华山东路定居。
即便如此,她的善心依然没有停歇,有村民上山求医,他还是会主动诊治。
不过,她并没有在这里久留,不久后就去了自己更喜欢的通惠禅林定居。
为了修好古刹,她把自己的全部家当都投了进去。
修缮完毕后,就大开山门,欢迎游客。
后来她还收了徒弟,把自己的毕生所学都传授给了他。
在做完这些事后,她好像感受到生命已经走向终点。
她唤来爱徒,安排后事,慢慢地在诵经中闭上了眼睛。
仁义师太虽然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她的故事被广为流传。
她的弟子也带着她的意愿,悬壶济世、治病救人。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快资讯】、【网易】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