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皮石品鉴网

揭秘“一眼假”白毫银针的四大漏洞,真实无懈可击

发表时间: 2023-11-02 09:33

揭秘“一眼假”白毫银针的四大漏洞,真实无懈可击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茶芽是茶树的精华所在,积蓄着不少能量。

于茶树而言,茶芽代表着新生力量。

春茶季茶树们在大量萌发新芽的时候,会选择“集中精力办大事‍”的策略。

将平日通过根系,从土壤里攫取吸收到的养分、水分,输送到顶端。

再然后,还要调兵遣将。

将日常光合作用转化‪生成的能量,也一并供应前线。

终于,在万事俱备下,茶芽们千呼万唤始出来。

达到萌芽爆发所需的能量储备、生长积累、适宜天气后。

在惊蛰过后的那些天,也就是每年的三月中旬左右。

静悄悄的茶园里,满山空寂,夸张点来形容,甚至能听到芽头们不断萌发生长的声音。

春季,是茶树的生长旺盛期。

一年之计在于春,早春时节的茶树芽头,堪称颗颗肥壮饱满。

大‌白茶、大毫茶的芽头们,更是粗壮、紧实、银毫密布。

可以这么形容,高品质的白毫银针,芽头理所应当以短、肥、萌为上。

茶芽矮胖敦实,茶毫密集,才是品相出色的优质银针。

反之,当你看到某款“银针”,芽头特别孱弱瘦小,纤细瘦长时,肯定藏有猫腻。

公允来说,这只能是普通茶芽,不算堂堂正正的白毫银针!

《2》

之前在帮茶友鉴茶时,曾看到过这样的样品。

一眼看去,这些芽好瘦啊。

又瘦又长的,拥有别样的“骨感美”。

但选茶,不能套用以瘦为美的审美标准。

要切记,白毫银针的茶芽,要选肥壮紧实的才好。

茶芽太瘦的银针,说明它的养分内质积累,没法和巅峰期相比。

为了帮助理解,茶友们可以代入这样的想象。

譬如,春笋的生长。

刚破土的竹笋,是胖嘟嘟的,特别嫩。

到菜市场买菜挑选,历来都是矮一些的,底部肥壮的竹笋,口感更佳,鲜味更足。

但随着竹笋的不断拔节生长,会越长越高。

原本储蓄在竹笋内部的能量,会逐渐被消耗、减少。

对于茶芽的生长,也是如此。

那些形似瘦竹竿的“瘦芽针”,100%不是好银针!

《3》

和正常白毫银针相比,茶友提供的“素材针”,不仅瘦,连白毫数量也偏少。

并且是肉眼可见的茶毫数量不够密。

挑选白毫银针,“毫”是很关键的一环。

因为,茶毫内部承载着不少游离状茶氨酸,能够为茶汤带来清甜、鲜爽的滋味。

同时在这些纤细银毫内,还存在独特的腺细胞,能分泌出独特气息。

这便是白茶代表香型——毫香的来源。

换言之,一款白毫银针喝起来是否毫香馥郁?是否茶味清鲜?

有一部分原因,离不开这些纤细不起眼的茶毫的功劳!

所以,在挑白毫银针时,白毫数量多多益善。

数量越多,代表茶芽更嫩,品相更佳,风味更有保障。

反过来说,白毫偏稀疏的“银针”,外形上疑点重重。

我们已知,茶毫是部分茶树历经漫长岁月历练后,演变出来的防御措施。

细密的茶毫,有防水性,还能御寒。

娇弱的新生嫩芽,可以凭借这一身“茶毫大衣”,捱过料峭春寒,顺利萌发。

对白茶而言,白毫集中分布在嫩芽、嫩叶背面、嫩梗表面,默默守护嫰梢生长。

但随着茶树自然生长,当芽头不断发育,逐渐展开嫩叶之后,完成了使命的茶毫会逐渐脱落。

所以,在发育成熟的叶片上,我们只能在叶表看到蜡质保护层,背面的茶毫数量却明显变得稀疏。

白毫数量的多‌少,与白茶原料是否细嫩,呈正比关系。

当你买到的白毫银针,白毫数量偏稀疏时,也能说明它的用料不够精细!

《4》

再细细看了一眼,在那捧“瘦长芽”的身上,还发现了一处可疑点。

即,里面有不少茶芽存在“开芯”问题。

这是一个冷门知识点。

很多喝白茶超过6年、7年的老茶客时都未必会关注到这点。

提到白毫银针的采茶,很多人都听过“十不采”要求。

开芯芽不采,涵盖其中。

何为开芯芽?茶友们可参照图片展示。

当茶芽发育到下半程后,茶芽逐渐变瘦变长,会从芽头内抽出一片新叶。

类似用绿豆、黄豆来发豆芽。

随着豆芽的长高,原本圆鼓鼓的豆子会因为养分消耗,彻底变瘪。

体现在茶芽身上,开芯芽的芽头肥壮度、紧实度,不如正常茶芽。

之前文章里提过一个数据,高品质的福鼎银针,茶芽内部结构类似竹笋,由层层白毫包裹在一起。

多层守护下,使得茶芽整体,固若金汤。

算起来,从外到内数一数,一流高山银针的茶芽一共有5-7层之多。

剥开一层,还有一层,可想而知,整颗茶芽是有多肥壮!

然而,伴随着茶树后期的生长,原本包裹在白毫银针5-7层的茶芽,终将会不断向外挣脱,舒展嫩叶,长成叶片。

等到这一轮生长季结束,从早春萌发出来的一颗芽,后期就能变成一枝连着多片叶子的嫰梢。

所以,从那捧“瘦长芽”的开芯迹象看,它们早已不符合白毫银针的采摘要求!

标准的白毫⁠银针茶芽长相,要认准一旗一枪。

很多茶友看到“旗枪”这个概念时会一头雾水。

其实,枪是芽头‍本身,旗是茶芽旁紧贴的小叶壳。

小叶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叶片,只是茶芽的保护鞘,紧贴在芽头旁。

拥有完整一旗一枪的白毫银针,能证明它是一颗完整饱满茶芽,而不是后期抽针产物。

从开芯芽,到一旗一枪,当你熟悉了这些概念后,买白毫银针时自然不用担‪心被骗!

《5》

最后再聊一个槽点。

那款“瘦芽针”最直观的短板,是因为它太长了。

不仅芽头长,连底部连接茶芽的嫩梗,也顺势延长。

这太奇怪了,按常理,适制白毫银针的茶树؜品种,又不是大叶、大芽树种。

当茶芽发育到一定长度后,早就应该展开叶片了。

而茶友给我们提供的素材茶里,却没有看到一片叶。

除了白毫偏疏的瘦芽外,就是底下连接的一截嫩茎。

这太不正常了,不符合白茶的正常生长发育规律。

在细长的茶芽,与底下长长的茶梗之间,肯定是留有空位。

而这些空出来的位置,是叶片。

从直观感受看,里面再加上1-2片嫩叶,不成问题。

再考大家一个问题,采特定茶树品种嫰梢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制成的白茶,那还能叫白毫银针吗?

肯定不行,这不合规定。

当茶芽展开叶片后,属于白毫银针
的采茶季早已过去,再采下来的茶青,只能制成白牡丹。

哪怕是“抽针采”,只要茶芽,不含叶片,也舍下底部的嫩梗。

同样不符合白毫银针的制茶标准。

白毫银针与白牡丹的芽头,不是统一概念。

当你花了好几千去买白毫银针,结果买到的却是本属于白牡丹的茶芽,简直不要太亏!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