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皮石品鉴网

解读命运的无常性:半点不由人

发表时间: 2024-09-08 15:01

20240802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说明暑天的天气特别炎热,由于热行于水上,湿气很盛。“夏至一阴生”,一年当中,夏至日阳气最盛,这一天开始有一丝阴的产生;同理,“冬至一阳生”,一年当中,冬至日阴气最盛,这一天开始有一丝阳的产生。八卦图中,黑鱼里白色的圆和白鱼黑色的圆分别代表冬至和夏至。从水的形态变化来说,由冰化成水的那天是夏至,而由气化成冰的那一天是冬至。夏至和冬至把一年四季平分为左右两部分,12点的位置是夏至,6点的位置是冬至。夏至开始,太阳开始远离北回归线,向赤道及南回归线移动,到冬至,太阳又开始向北半球移动。夏至开始,大气开始变得潮湿,人、植物、动物以及空气都很潮湿,湿度可达到70%以上。

中医把一年分为五季(五运),即春、夏、长夏、秋、冬,每个季不是90天,而是73天。长夏是一年当中湿气最盛的季节。而从金、木、水、火、土“五行”而言,“木、火、金、水”均有专位,分别代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或“春、夏、秋、冬”四季,而代表脾胃的“土”没有专位,它寄望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最后18天。从夏至日算起,第三个庚日最快20天、最慢30天开始入伏,头伏、中伏、末伏,一共30天或者40天。俗称“三伏”。一年当中,三伏天温度最高、湿气最盛。

湿从哪里来的呢?因为热行于水上,所以化湿。当太阳开始向南回归线移动时,天空中的云彩也开始减弱变薄,夏至开始,降雨增多,六月底到七月份(6月23日到7月23日),是一年当中雨水最多的月份,伴随着雨水的下降,人的汗也在大量排出。地气不断上升,变为云(天气),云不断下降,变为雨,汇集成水,或渗入地下,或汇入江河湖泊,或奔腾流入大海,大海中的水再升华成气,形成天上的云,云在流动过程中,冷热气流相遇,便形成雨,下降到地面。水总是以冰、雪、雨、湿等不同形态在自然界中循环。处暑之后,秋天开始肃降,肃降之力将天上的云全部变成雨下到地面,最后,云消失得几乎无影无踪,燕赵大地,晴空万里。大暑到处暑这一个月的时间,身上的湿气将全被排出体外。

天气一晴,身上就燥,天上没有云,身上没有湿,秋高气爽,人非常舒服。上半年,机体储存的水气是用来伏天自然散热的,因此,三伏天是人排湿气最好的阶段。当太阳开始向南回归线移动时,气温将下降,大自然的万事万物,以及包括人在内的生命体,不再需要那么多水,水分开始散发,将主要以汗的形式排出体外,回归自然,并进入下一轮的水气循环中。但现代的科学技术,可以用空调、电扇的制冷技术替代出汗来降温,毛孔处于关闭状态,导致该排的湿出不来。三伏,天要下雨,人应出汗。处暑之后,便不再自然出汗了。到九月份的白露秋分,地面没什么水了,要不沉入了地下,要不汇入江河,留在地上的,可能就是白白的露水,而天空依旧是万里晴空无云。

7月20号到9月20号是五运六气的四气,即太阴湿土之气,此气在天为湿,但湿的主要体形在前一个月,从7月20号到8月20号结束。即从大暑开始到处暑结束,而从处暑到秋分,虽然是太阴湿土之气,但大气会变得干燥。所有的六气其特点都是这样:即前半气应当前节,而后半气应下半节。再如,三气之“少阳相火”,前半气5月到6月20号,相火之气比较浓烈,而下半气6月20到7月20号,相火之气就不浓了。7月20号到8月20号湿气最盛,坐着都会出汗,而8月20号到9月20号湿气就小多了。伏天就应该让身体自然出汗,因为天上的云要变成雨,全部降落,而身上的湿应该全部变成汗排出体外,这是自然的正常表现。出汗时,阳气散发,人的能量是不断消耗的,这和用锅烧水要消耗热量是一个道理。能量被消耗,所以人会乏力,没有劲,不想动,不想说话,只想躺着,想睡觉,很困倦。同时,五脏六腑的机能都下降,不想吃饭。

高温状态,人体的阳气和电池电量一样,会被大量消耗,各个器官“电量”都不足。如果是气温35℃,由于同气相求,人体体表的温度也将升到35℃,一方面,身体开始出汗,以使体表散热降温,另一方面,能量不断蔓延,“火曰炎上”,头上的“火”将达到一年当中最盛的状态。表现为入睡困难。由于汗出得太多,消耗阴津产生内热,加之上半身的能量堆积(胆经的火不降)而发生胆经的火热,热上加热,热扰心神,故而失眠。

一般情况,8月8号(立秋)一到,早晚就开始变凉,睡眠的情况会有所改善,但2024年的立秋,天凉得不会太早。对于睡眠不好的人,可以用点甘麦大枣汤,这是药食同源的东西,处方如下:淮小麦,50克,炙甘草10克,大枣2-3个(10-15克左右),熬点水喝一喝,就治疗这种因大量出汗引起体内空虚干燥导致的失眠。三伏天是自然排湿最好的季节,如果天天吹空调,毛孔持续处于关闭状态,身体排不了湿气(汗),就会储存在身上。秋分之后,如果想出汗,就必须得运动了。因此,这段时间我们不需要运动或稍做运动就能出汗,就让它自然出,如果身上容易脏,多洗洗澡、洗洗衣服就是了。四气的太阴湿土,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脾经应之。四气脾的经气最强,最容易发生郁滞。脾经一旦郁滞,就开始产生湿气:肚子胀满,身上困倦,开始腹泻,特别是胃肠道阳气不足的患者,最容易发生腹泻,吃水果等食物更容易发生。因此,到立秋以后,水果就不要再吃了。秋分以后,苹果不要吃了,但又可以吃点水果了。三伏天,肚子特别凉,容易拉肚子,又睡不觉,纳差,不想吃饭,以补气,健脾化湿,收敛降逆为主要的调理方案。虽然一年当中,理论上夏至日阳气最盛、冬至那天阴气最盛,但由于气温大约有一个月的滞后性,夏至不是一年当中气温最高的日子,冬至也不是一年当中气温最低的日子。

大暑开始,地球从自然界获取的能量开始小于消耗的能量,气温开始下降,但还感觉不到凉爽。需要到处暑,学生秋季学期即将开学的时候,气候才开始变得凉爽。从一天而言,午时12点,太阳当空,不是气温最高的时间,而是下午1到3点,北方地区多在下午两点。而夜间气温最低的时间也不是子时,而是凌晨2-3点,此时肺经当令,经气从寸口开始循行。夜间的三点和下午三点都是经气运行的关键点。下午三点,阳开始转阴,如果阴不降的人不舒服。病情加重就从下午三点开始:头胀,头重脚轻,两个腿走不动路;凌晨三点,如果突然醒了,说明阳气该升却升不起来。这里说的时间,要按真太阳时来计算,即当时时间而非北京时间,新疆的按新疆的,英国的按英国的经度时间来算。

病案分享:黄先生,四川人,在广州就职。58周岁,体重120斤,体重稳定。阴历三月(阳历四月)生,失眠、多梦、早醒,眼干、肛门下坠、大便前干后稀,小便频、量少。怕冷,舒张压高,饮食一般,咽喉有痰,不想喝水。肺有结节,甲状腺结节,下颌骨有恶性肿瘤手术史。舌头大、有齿痕,舌中间裂纹多,脉弦。

①年龄:58周岁,男子七八(56岁)已经衰老了。人的一生就是不断衰老的过程,人要服老,可有的人接受不了自己的衰老。有的运动员天天打羽毛球、跑步,60岁还能跑十公里,自认为身体不错,可有一天突然就倒下,心理上便承受不了。建议每个人都要接受现在的自己,不管是有病的没病的,健康的还是亚健康的,都要接受明天可能不如当前的可能,“一切皆有命,万般不由人”,不是想年轻就能年轻的。身体在不断衰老,这是天道。

②出生日期:阴历三月生人,对应阳历在3月20号到5月20号之间出生,由少阴君火主气。此段时间出生的人秉承少阴君火之气而生,少阴君火之气最强,心肾容易发生淤滞,这条经就容易生病,心肾这条经出现淤滞时,它不病热,直接病寒。一

年当中,第一气为厥阴风木,第二气为少阴君火。虽然二气是“火”,但当令的是少阴的经脉,其阳气不足,热气主令。少阴之气,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心经应之;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这两条经的经气都从化于心经而化热,或者说的肾经里边和心经里边都是热气,让的身体保持暖和的状态。但这条经瘀滞时,最容易化寒,化热的程度只有一点点。因为少阴的君火是肾里边的“相火”(即“癸水”里边的“火”)不断外越、上升所形成,经过上升,部分飞在九天之上;部分少阴的君火下降,部分再入癸水,变为相火,部分降到九泉之下。

相火相对猛烈一点,君火稍显柔弱一些。君火为肾中的阳气(肾水)所化,它是癸水所化的丙火,由水气所化的火气,所以容易灭,“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少阴病多死症。得少阴病的人,突然没劲,光想躺着,不想动,貌似在睡觉,哼哼唧唧却睡不着,心慌,脉跳得慢,没有劲,身上冷,有时连麻将子都拿不起来。少阴的病就是心肾的病,心肾的经气是热气,或者叫温气,为水所化,容易熄灭。少阴一旦得病,前期就一点热,后期直接寒化。邪入少阴,多死症,因为都是寒症,要用附子,看看《伤寒论》。黄先生是秉少阴的经气生的人,这一辈子的身体,心肾就容易出问题,心肾始终处于阳气不足的状态。

阳历1月21号到3月21号是厥阴风木之气,在这个时段出生的人,秉大气之“风”气出生,身上的肝经就容易瘀滞,肝风郁滞刚生风病:手抖头摇,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病程久了,则上热下寒,腹痛下利。

与之相反,5月20号到7月20号为少阳相火之气,这一段时间出生的人,秉大气之“火”气而生,即大气相火之气最盛的季节出生的人,其胆经和三焦经容易发生瘀滞,上下俱火,上焦口苦、咽干、目眩,耳朵生疮,头上长小结子,顺着胆经这一条经都容易疼胀不舒服,口苦,口腔溃疡,当胆气犯肺时(木火刑金)时容易出现咳嗽。气短,眼睛红,生疮,而三焦经在下,火出来时小便黄,尿血,容易得痔疮,大便脓血,妇科有炎症,有黄带。三焦经的火如果顺着肾经循经下行,会造成的脚后跟、双腿及脚心发热,这就是5月20号到7月20号出生的人,秉火气而生,一辈子火大,但体又寒得不得了;

而7月20号到9月20号,这是太阴湿土之气,一年当中湿气最盛的时间,这个时间段出生的人秉“湿”气而生,太阴的经气容易郁滞,一辈子都容易腹痛、腹泻,消化不良。

9月20到11月20日,为阳明燥金,这段时间出生的人,秉燥气而生,燥显于上半身,肘膝关节容易长癣,肺为娇脏,易咳喘,没有痰;

11月20号到次年元月20号,为太阳寒水之气,是一年当中寒气最盛,这个时段出生的孩子,秉“寒”气而生,其胆气不足,性格软弱,没有胆量,胆气不足,而脾气急躁(不是暴躁)。急得不得了,又干不出来事情。以上讲的就是出生日期对人的影响,也就是民间所说的八字。性格决定命运,说不同节气出生的人,性格都基本相似,秉性就会决定一个人的行为,就会影响的一生。

③失眠多梦,早醒,眼干:50多岁的人睡不着觉,要不是头上缺血气,要不就头上有热气,头上有没有火,就看人梦多不多。闭眼都是梦,口苦、咽干,做噩梦,天天做梦,梦见死了,鼻子上天天都是火疙瘩,这是胆经火逆,头上火大就可能睡不觉,其次,60岁左右的人,肝血不足,血不养心,也睡不着觉。失眠不外乎就这两个原因。站立的时间,血上升得慢,叫血不归肝。平躺之后,有更多的血从下半身流到的心脏,再流到肝,这种力量就是厥阴风的力量。

厥阴的风就可以把的血从下半身带到上半身,当人躺着的时候,由于血克服地心引力的作用力减小,血液容易回心,大脑处于缺血后的充电状态,容易困倦乏力,进入睡眠的状态。更有甚者,有的肝风特别大的人坐着也能睡着。如果胆气不降,心火、胆火都郁滞在头上,躺着反而睡不着觉。这种情况要熄肝,降肝,泻肝。降肝逆要收敛肺气,要用半夏,泻肝要用酸味药如白芍、五味子。

如果坐着睡不着,躺下也睡不着,而且很清醒的人,说明是肝血不足,人老了,没有血气,脸色苍白得跟纸一样,有时比纸稍黄一些。没有血,血不归肝,血就不会到头上,盖不住神明之府,就睡不着,坐着血都不够用,就不要说躺着了。治失眠,要从肝、肺上治。治肝就是健脾、养血,治肺就是收敛肺气,降胃气 ,失眠就会好转。

失眠就两个问题:肝血不足,血不养心,或头上相火盛,热扰心神,心神不安,故睡不着觉。中医讲的原理就10个字:“阳入阴则寐,阳出阴则寤”,就是太阳落入海平面,人就睡觉了,太阳从海平面升起来,人就醒了。如果的太阳太大了,不能入海,人睡不着;海水太少,太阳升不起来,人也睡不好。早醒,就是阴不够,“太阳”升起来得太早;眼睛干,缺津液或者内风大,鼻腔或眼睛干燥的人,一个是津液缺失,一个就是内风大,化热伤津。天天头上火大的人,头发就被“烧掉”(脱落)了,西医称为“脂溢性脱发”,因为这类患者上焦火大,头面部油多,故得名。

油脂是保津液(水)的,非洲人脸上总是油乎乎的,因为非洲长年高温,人体出汗多,容易脱水,分泌大量油脂有助于减少出汗量。同理,如果头发油、脸上油的人,说明其体内的水在不断丧失,其原因有二,一是有内热,一是内风大。胆经的火逆,就会造成脸油、头发油,头上长疖子,时间长了,头发就被“烧掉”了,中医称为“肝胆火旺”,由于肝风太大,胆气火逆导致的。治这种病,首先要清肝火、清胆火,其次要镇肝风,不让肝风上行,然后收敛肺气,降胃气,最后清胆热,脸上不油腻了,头发就不掉了,但是很多医生不明白这个机理。

人在青少年时期,生理性风大、火大,头上营养丰富,头发就长得无比茂盛,又硬又黑。且脾气极其暴躁,那是胆经火旺,说明人有胆量,随着年龄增长,胆太大、肝风太大了,就会把头发“烧掉”。因此,这样的孩子,将来都要面临脱发的问题。这是头发,再讲一下牙齿。

一般情况下,年龄大了牙齿就会脱落,但有些人八九十岁了牙也不会掉。牙齿为肾气(肾精)所化。肾在下焦,心在上焦,在头面部的牙齿怎么又变成肾的管辖范围呢?因为牙齿为心中的离阴所化。离阴其实就是肾水,肾之根。肾主骨,牙为骨之余,上焦心中的阴根是身上水的来源,即身上的水都来源于心中的阴根所化;而大地上的水都来源于天上的云彩(阴根)所化。故心中的阴根化为了牙齿,当有一天上焦特别热:胆经火逆,胃气不降,天天头发油,牙龈出血、红肿,时间一长,火把阴根就消耗掉了,这就是阴虚病的根源,病程再长一些,牙龈萎缩、牙齿开始脱落,因此,治牙齿脱落的病,一定要降气,补阴根(补肾),而且还要引火下行,这样,阴根有了,气往下行,水就生成了,这也是治疗人体阴虚病的大法。不明白的,可以画个图帮助理解。有的人,40多岁牙就掉完了,说明其阴根过早被消耗了。头上火大,牙龈出血,是脱牙的前兆,要提前重视。

④大便前干后稀 大便前头干后头不成形,都是气不足。

⑤小便频、量少,肛门下坠 这是中气不足的表现。通俗说叫“中气下陷”,严重者可称之为“肝脾下陷”,即肝气和脾气不升。足的三条阴经(肾经、脾经、肝经)是主经,正常情况下,都是要往上行的,如果它们的气不上行,就要治这三条经:补肾、生肝、健脾,其中脾经是另外两条经的根基,故以健脾为主,补肾、升肝为辅。将所有的气都往上提,就可以把下边的静脉曲张、下焦的凉的问题解决,因为下焦的阳气和水都提到上焦可以变火。三条阳经(胆经、膀胱经和胃经)都是要降的,但以降阳明(胃)为主,它是根基,阴明降了,胆经、肺经、太阳经就会跟着降。例如,上焦有火的病,不要老想清胆火,降胃经就可以了,胃经一降,胆经跟着就降,上焦的火就没有了。如果胃胀满不解决,胆火是不会降的;对于天天拉肚子的人,肾水是不会升的,如果不暖下焦,下焦的凉是好不了的。中气下陷就是气往下陷,或叫肝脾下陷,提溜不住下焦了,表现为小便不停地在尿,加之肝有疏泄之性,故小便频,脾往上升但生发发不足,气往下坠,肛门口下坠,老有疏泄,大便量就少。这就是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讲的中气下陷,可以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其治疗原则就是健脾、生肝、补肾。如果再加一点降降肺胃的药,就形成了一个圆了。当然治病时不见得都要求那么完美,先治疗一边(或升或降)也可以的。

⑥怕冷,低压(舒张压)高 舒张压高的人都有一个很重要的脉象——弦脉,脉象一条线一样,硬邦邦的,再往下按,血管里并没有血,但仍然能够感受到这条经脉跳动。弦脉,主肝郁、主寒,身上冷,脉弦;肝气郁滞、精神紧张、压力大的人,脉也是弦的。

⑦舌头大有齿痕,说明头上风大,有湿气;舌头上裂口,说明上焦有风、有热,有津亏之证,就像那田地里开裂一样,是缺水的表现。为什么缺水呢,因为上焦热,把上焦的阴根消耗了。人体分上下左右四部分,形成一个圆。除左肝右肾以外,上半部(上焦)代谢的主要器官是心,下半部(下焦)主要的代谢器官是肾。上边的心为火,下边的肾为水,而水中有火,火中有水,人才健康,当上焦的心火中有一点水,火被水压着,火就不会上炎,虽然有火,但感受不到火的存在,如果出现口苦,说明火上炎了,心里的阴根被消耗掉了。

下焦肾为水,水曰润下,但为什么水不都流走,都在身上呢,因为肾里有阳根,是真阳也就是说是肾里面有相火,有封藏之性,有将水兜起来的能力,所以,心火不上炎的原因就是有阴根的存在,肾水不润下的原因就是有阳根的存在。但阴根会消耗掉,阳根也会磨灭掉,故而出现病态。当胃气不降时,胆火不降,火都郁在头上,时间长了,上焦火旺阴根被消耗掉,就病“阴虚”之病,随后上焦的火越来越大,阴根消失,火就开始炎上,火从头上不断消耗掉,这叫阳从上消,时间长了,人就没了阳气,身上冰冷体寒,下焦越来越凉,越来越寒,最后寒得不得了,甚至会“白日见鬼”,容易看见那些“不干净的东西”,鬼魂附身,说些非本人说的话,这就是极度阳虚的表现。

下焦阳气被消耗、极度寒凉时,表现为小便频,夜尿多,小便清长,阴开始不断地“脱”,就病“阴虚”之病。上焦没了阴根,病阴虚时间长了,阳也跑掉,又病“阳虚”;下焦没了阳根,阳根磨灭,下焦病“阳虚”,时间长了,阴液脱掉,病“阳虚、阴虚”。上焦火大,时间长了阴阳两虚;下焦寒,时间长了,也会阴阳两虚。尽量不要让身体走到这一步。上焦阳气不足,下焦病阴虚时,先补一点真阴,麦冬、玄参就补真阴,其次,把心火往下降(引),如半夏、牡蛎、五味子,往下沉降。第三,再加一些封藏的药,如山萸肉,将火封到肾里边;第四,上焦火特别大时,加黄芩,白芍,清三焦、胆经的相火,再引一部分相火下行到肾,让上焦的火小一点,阴根补上了,下焦又有了阳根,肾有了固摄的能力,阴虚、阴脱的病,就可改善,上边阳不断消耗的病就减轻,这就是“善补阴者,必阳中求阴,善补阳者必阴中求阳”。

通俗点说,就是下焦的病,先附子肉桂补一点阳根,再把下焦的气往上升提。加升中焦的药桂枝、炙甘草、当归等,下焦有了阳根,再将下焦的气往上一升,就变阴根,阴气往上升就变阳气,上焦的火往下走,存在肾里边。肾里边的往上走,变成君火。少阳和少阴的火都很重要。癸水里边的相火(少阳之火)往上升,升到九天之上移行为君火(少阴之火),君火再从九天下降,下到九泉之下,移行为相火。九天之上有君火,人体不会太热,九泉之下有相火,人体便不寒凉,这就是人体“水”“火”的循环的奥秘。如果再用笔画个图,就更容易明白什么是“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了。对“水不济火”、“火不济水”、“水灭火”,“火没水”,如何“补”,如何“济”就一目了然了。

中医诊断:肝脾下陷

治疗原则:补中益气 提中气,平肝风,清胆火,降肺胃之气。推荐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组方分析:A炙黄芪、升麻 健脾升脾;B党参、炙甘草 甘味药健脾,“脾三味”甘味、苦味、辛味,补脾健脾;C当归 升气;D清半夏、五味子 降肺气、降胃气;E钩藤 平肝气E白芍 收敛胆气。F白术 苦燥, 健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