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皮石品鉴网

虚拟与现实交汇:探索感官新境界

发表时间: 2024-08-29 18:33

虚拟与现实交汇:探索感官新境界

⾃2020年开始接触程序化⽣成艺术开始,从布⾯绘画到编程艺术的创作,艺术家朱佩鸿逐渐从现实⾛⼊虚幻时空,挣脱开现实世界的规则,三维空间的场地边际和重⼒束缚将不复存在。

正如此次展览的新媒体影像作品《Mix Space》,有如艺术家的⼀个意识剧场,其中所有的数据操作都由三维程序化软件控制。在混合虚拟与现实的场域中,意识的交换成为了⼀种⽇常,而当意识离开我们的身体,似乎有了⼀种白日梦的感官体验……

9⽉7⽇⾄10⽉20⽇,将在艺术门画廊开启艺术家朱佩鸿在画廊的首次个展《空间的演化》,展览以个案研究的方式,梳理了艺术家朱佩鸿最新的艺术创作,包括其架上绘画、绘画性雕塑和新媒体影像作品。

在材料与意念的互动过程中,艺术家所融⼊的连续行动使作品本身在扩散和反应的演化过程中,规律且⾃发地⽣成出复杂的空间形态。正如艺术家所言:“在虚拟与现实的交汇中,我感知并捕捉意识的流动,探索空间与意识的⽆限边界。”

朱佩鸿的绘画创作从画面上看是抽象的形式,但⼜不同于⻄⽅的抽象绘画,其创作试图还原和揭⽰出感性意识在虚拟与现实世界中的存在⽅式。此次展出其《我的空间》《生长》《物质》和《空间感知》系列的作品,画作均以丙烯颜料为主,辅以⽔性针管笔、丙烯绘画笔和油画颜料在油画布上创作而成。

《我的空间》与《生长》系列将艺术家的记忆和意识感知转化为独特的抽象绘画语言,前者专注于向内观察和自省的过程,注重画面的色块和色彩的自在逻辑;后者探索了个⼈内在空间和外部世界的动态对话,并将其转译成了⼀种可视的绘画语言,呈现出明显的⺴络状的线性结构和多次堆叠的色块。

《物质》与《空间感知》系列是艺术家以新媒体技术对于三维空间感知的探索,在与知觉的互动过程中融⼊了连续性的⾏动。在《物质》系列中,艺术家将流体状态的黑色丙烯颜料浇灌在画布上,它们会随着重⼒滴落,与画⾯中其它颜⾊的空间产⽣⼀种互相拉扯的⼒,直⾄达成⼀种微妙的平衡感。⽽在《空间感知》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将现实中的作品以数据形式导⼊虚拟空间之中,使⼆维架上绘画从平⾯中⽣⻓出三维的体积,⽽当再次回到架上时,三维空间⼜被⼆维平⾯吸⼊其中。

虚拟现实技术的使用,进⼀步使其⾝体成为感知外界的媒介,从⽽打破了架上绘画和雕塑、装置作品的藩篱。此次展出的绘画性雕塑作品《意识的时空》融⼊虚拟现实的艺术创作⽅法,结合了绘画与雕塑的特点。在虚拟空间中,艺术家的身体是透明的,其⼿中的画笔变成了VR摇杆,在此⽣成的每⼀个⾏为均被记录和转译成为三维数据的视觉图像。艺术家将精⼒集中在每⼀个⼿势上,由此形成的每⼀个笔触都会形成⼀种体积。作品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绘画与雕塑相融合,探索了在虚拟空间中记录和转译意识的可能性。

此次展览中的《Mix Space》和《意识之港》,是由艺术家与赵⼀霖组成的跨学科艺术⼯作室“朱佩鸿艺术⼯作室”创作完成,艺术家朱佩鸿负责作品的造型和⾊彩设计,⽽建筑师赵⼀霖则负责作品的结构和制作。这种跨学科的合作,将传统的绘画艺术借由虚拟现实和建筑设计转化为具有实验性和互动性的空间作品。

《意识之港》注重于建筑与意识的融合,源于对未来建筑功能的⼤胆想象,它探索了建筑与意识交互的可能性。在⽇常⽣活中,建筑主要是服务于⼈类物理使⽤的功能空间;艺术家不仅将此件作品视为⼀个物理空间,它亦是意识的交互点,需要存储和处理庞⼤的关于记忆与感知的意识数据,具备⾼速读取和传输的能⼒,以及强⼤的算⼒来合成新的意识形态。在整体的建筑设计中,⼤型的扇⾯是⽤于⼤容量的意识存储区域,在环形通道区域,则利⽤多条线的互相连接增加算⼒速度以快速的传递意识。

Q&A

艺术史上哪些艺术家对您的创作产生过深刻影响?

朱佩鸿:对我而言,影响我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可以分为三类:抽象绘画家、雕塑家和公共艺术家。

在抽象绘画方面,马克·罗斯科、瓦西里·康定斯基和杰克逊·波洛克对我的影响深远。在雕塑领域,亨利·摩尔和奥古斯特·罗丹对我的三维空间创作有重要影响,他们的艺术观念为我后来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创作“绘画性雕塑”提供了宝贵指导。

在公共艺术方面,奥拉维尔·埃里亚松和克里斯托与让-克劳德夫妇的作品对我影响巨大。埃里亚松的《太阳》让我体会到艺术与自然及宇宙的对话。克里斯托夫妇的包裹艺术通过将公共空间转化为既熟悉又陌生的视觉景观,极大地激发了我在公共艺术领域创作的灵感。从绘画到三维空间的艺术创作,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和理念不断地影响并激励我进行全新的艺术思考和尝试。

虚拟作品创作和常规创作的关系是怎样的?

朱佩鸿:虚拟作品和绘画与雕塑不同,它没有物理的边界。虚拟作品的创作,在我看来是一种实验场,可以超越现实世界的许多限制,没有重量、体积、材质等限制,可以提供更好的创作体验。

此次展览的新媒体作品《Mix Space》,这是一件标志性的虚拟创作作品,也是我在虚拟创作中的一个突破。在这件作品中,我深入理解了意识与空间、空间与色彩、色彩与音乐节奏之间的关系。这些都得益于新媒体程序化软件的Notch VFX和TouchDesigner所带来的便利。

如今,我认为艺术家不再仅仅是运用传统媒介创作艺术作品,而是结合科技帮助自己进行艺术创作。正是这种实践过程,使我在绘画创作时更加敏锐,也能更清晰地了解自己。

绘画创作会有草图吗?通常是怎么开始一张画的创作?

朱佩鸿:在以前画画的时候,我不太绘制草图,因为我认为草图会阻碍我的思考。如今,我会在虚拟工作空间中绘制草图。当我带上头戴式VR设备,进入虚拟工作空间,我绘制的草图是三维立体的,这让我感受到在创作“空间”。

在虚拟工作室中,草图可以是巨大的,也可以是微小的。我可以使用各种尺寸和材料进行作品初期的实验,包括木材、火焰、水流、油画颜料、水彩、涂鸦等,不受任何限制。我的创作环境可以在山顶、厂房中,甚至是虚无的宇宙中。在这样的状态下创作草图,探索作品的可能性,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过程。

艺术与生活有界限吗?

朱佩鸿:我在我看来,艺术和生活没有界限。艺术家不仅仅是在创作艺术作品,而是在通过艺术表现自己的生活。生活本身就是艺术。最近,我在训练拳击,这是一种让我着迷的空间格斗艺术。为了训练,我们刻苦练习体能和技术。我相信这些体育训练会给我的艺术带来新的变化。

记得在北京的一次创作中我突然想到,如果能把即将展览的作品在自然环境中完成,那该多有趣!于是,我们把20多张作品装进面包车,花了一个月时间在新疆边旅行边画画。我们在峡谷、草原等地创作和游玩,这些体验是非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