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皮石品鉴网

童小汐:诗人的三重身份——歌者、启蒙者与创想家

发表时间: 2024-08-30 18:22

童小汐:诗人的三重身份——歌者、启蒙者与创想家

——从白夜先生新诗作品说开去

⊙童小汐(辽宁)


又读吉林省白夜先生<故乡坐在草根里><其实,我有一片蓝天><伞下的你>三首诗作,感慨一如既往,较之前的诗篇来说,我觉得白夜经历过或至少关注过诸多诗学潮流,亦感受过诸多后现代新潮流诗歌带来的冲击,从他近期的诗篇可感知,他在诗歌写作这之路上经历这一次次勇敢的成长,以及凸显的蜕变,成功地形成自己的文体。换而言之,白夜先生不再简单地重复自己,而是在创作中摸索,不论从叙述还是内涵都表现出了质的超越。

一个称得上足够优秀的作家或诗人,必定要有自己的文字风格和特点鲜明的文体,否则也只是一个文字复制工,就像而今风靡盛行的“AI”创作,机器人可以代替人类进行一些简单的创作,但它却永远也不会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血肉和灵魂,它无法替代上帝赋予人的灵性所具有的智慧。甚至有人担忧“AI”意识觉醒,就可以完全替代人类,如果有这么一天,那么世界将不复存在,尤以于人而言世界的存在将失去生存的价值和意义,所以这一天也绝不会到来。遗憾且令人担忧的是,未等“AI”意识觉醒,如今很多写作者已经把自己变成了“AI”——简单的重复,没有思想和灵魂的文字复制,三千个汉字翻来覆去,没有一句是从自己的天灵盖里迸发出来的,归根到底,即没有自己的文体。

能运用三千个方块字来深刻地表达自己的作者已为难事,何况形成自己独有的文体或文字风格,这绝非技巧和技术这般简单的问题——只看一句便知道作者是谁的作品,世间有几个?文体和文本风格的形成,绝非通过文字形式和语言的组合能够形成的,它的形成与作者自身对文化和文学之观念融为一体,作者必须燃烧自己的理想和青春,乃至燃烧自己的生命来完成这一转换。

白夜先生的诗已凸显出属于自己的语言和风格,他的诗绝不会让读者一望即了,反之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不仅如此,以彼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诗歌写作特点,甚至能让读者驰骋于再造、外延的想象——一些想要表达的、值得思考的,不一定非要作者在作品中全部完成,而是交给读者在欣赏之想象的过程中完成。

“我的文字是绿的,青草已铺成绿地/心底的原野却一片空白,直想把你种下去……”(白夜:<故乡坐在草根里>)诗因感情而完成跳跃,诗因穿梭于深广之间而产生矛盾,每个矛盾点都是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读者才能够从中感知到更多的意蕴。如:“蝴蝶不飞,青鸟不来,我努力拔高一棵草/在石头里开花,梦被脚踩痛,花朵停在唐朝……”(白夜:<故乡坐在草根里>)一个镜头构成一个画面,便形成诗之意境。

作者不成熟不行,读者不成熟亦不行,否则极易在评价和分析一篇作品时忽略根本性的问题,即有分离主义的倾向,只认为的作者文笔很好,语句很优美,却不谈内容之内里是否承载着有价值的东西。在当代文学的分析和评价上,还存在一种“分离主义”的倾向,那就是只谈文本,不及其余。优秀的作品必定有一套价值准则之体系,这个体系大致有这几个方面组成:

第一、作品中是否能使读者体验到挹之不尽之诗意,是否能从体悟和想象中发现,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一个至真至美的世界,是否具有健康、积极、健康而雅正的趣味;

第二、作者是否能够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而偏狭的倾向,是否具有人道主义情怀,并且能够关注和书写人类性和社会性之经验,从而让自己的作品成为惠及读者的思想财富和精神食粮;

第三、作者是否对文学怀有敬畏之心,对文学长怀庄严的态度,是否能够不畏强权说实话,反应大众心声,是否能够捍卫内心的尊严和自由;

第四、作者是否具有发现人性残缺和社会病相的能力?是否具有成熟而笃定的文化、文学自觉;

第五、作者在其作品的描写和叙述中是否具有升华的力量?是否能够摆脱市侩对自己心灵的腐蚀?是否能够摆脱金钱和权力的消极影响?是否能够自觉抗拒物质等异化力量的诱惑和干扰?

白夜的诗,在修辞手法上也十分巧妙和缜密,譬如以无示有就是彼诗一大特点,如<伞下的你>:“是的,这首诗我要写给自己/写给曾经有过的伞下爱情、写给天空上翱翔的雄鹰/翅膀上挂着三千里江山/在不倦的飞翔中,让它回到天空的内部/寻找比天空更为广阔的词语”,从此处断行直转而上:“寻找草原。寻找草原上丢失的羊群/寻找一滴水,寻找诞生它的母亲……”诗歌修辞艺术之“空白”,即“虚行”,乃是诗歌组成的重要部分。很多作者把“虚行”流于形式,或者说不懂如何断行,简单地认为断行就是现代诗歌的一种基本表现形式。其实“虚行”运用巧妙,可“以无示有”,也是能够为读者提供思索和想象、回味的余地,使读者回味,从中获得启示,要想达到这种艺术效果,那就要学会恰当运用“以无示有”之艺术手法,它可以弥补诗篇中过于直露、或过于浅白的缺点。

“寻找岩石,岩石上的壁画/舞蹈的飞天,绝色的美女……“娴静、秀雅、柔媚之感跃然纸上,“寻找丢失的爱,寻找一枚剥开的橙子/寻找你那八百亩的红唇/寻找停留在舌尖上的味蕾……”(白夜:<伞下的你>)有气势磅礴,场面雄阔之审美感受,壮美和优美齐驱,看似对立,又是统一的。

我认为白夜先生的作品反映出具有一套价值准则。“即使有一天,北风的冰凌薄薄地遮住了视线/向往的心,也并不抑郁和孤单/想象那窗外有花朵,正为我开/正向我微笑,问安……”(白夜:<其实,我有一片蓝天>)白夜的诗透露出诗人时刻具有反省与敬畏的精神,这种不由自主的忧患意识,使其诗篇充满良知、庄严、悲悯之感。虽然说文学的启蒙不能使人“立地成佛”,但文学中潜在的力量却足以能让人心智逐渐成熟,能够让人思考,最起码也会让一个心底尚存一丝善念的人感到不安。我想这也白夜先生所赋予自己诗歌的意义——字里行间中镶嵌着启蒙性的密钥。

2024年8月30日笔於西宁


童小汐,女,辽宁人,2003年11月出生于辽宁沈阳,书法家、画家、国际华文作家协会会员,2017年拜国内著名作家、独立学者北野先生为师,成为关门弟子,旅居青海后,跟随北野先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文学创作、书法、美术和器乐,2024年1月出师。2022年6月受邀出任国际华文作家协会会长、秘书长;2024年出任山西海西音乐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并担任国际华文作家协会旗下《青海湖诗报》(海内外版)、《华文作家月报》(海内外版)、《青海湖诗刊》(海内外版)、海西文学网等媒体平台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