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8-12 09:46
封面图|物道©
头图|清可©
物道君语:
种一株芭蕉吧,热时纳凉,雨来听音,静对思理
清代文人蒋坦,一日听见院中雨打芭蕉,心绪凄迷,便在蕉叶上题诗道:“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
过两日他在庭中散步时,见题诗的蕉叶上多了两行,是其妻秋芙所续:“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
是自己心情不好,却怨起芭蕉来。
怎是多事呢?芭蕉宽大的叶片肆意舒展,深邃浓烈的绿蔓延开来,为你撑起天然的巨伞,把酷热与喧嚣统统隔绝在外,洒下一片清幽。
当然是有心种得芭蕉。
图|物道©
别看已经立秋,秋老虎已经蹲伏良久了。太阳依旧猛烈似火烧,热浪滚滚袭来,稍稍走几步路就汗流浃背,这堪比盛夏的酷热让人直呼受不了。
这时候,跑进芭蕉底下,我们才觉得重新活了过来。
芭蕉高大,且叶片阔朗硕大,宛如天然的巨扇。颜色浓翠鲜润,那是最热烈也是最深邃的绿,闪着光,也透着凉。它撑起一片浓荫,对抗着炎炎烈日,抬头见层层绿浪翻涌,触摸到清风飒飒生凉。
这一刻,身也清凉,心也清凉,那些燥热烦闷,都消解在这片绿海之中。有芭蕉相伴,苦热难耐的三伏天,似乎也没有那么难捱了。
图|物道©
只想在蕉阴下支一张竹床,啃个甜甜的西瓜,然后躺在上面美滋滋地睡个好觉,就这样懒懒散散地过完伏天。可是古人不这么想,他们还要风雅一番。
看那芭蕉姿态秀迈,气韵出尘,扶疏潇洒间落下一片清雅。李渔颇有所感,于是吟道:“蕉能韵人而免于俗,与竹同功。”韦应物挥笔:“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
幸而有芭蕉。冉冉蕉叶下,寻得惬意清爽,又可觅得闲情趣味。
不如偷得浮生半日闲,去芭蕉底下躲一躲秋老虎吧!在庭中廊角处,在幽幽小窗前,感受一下蕉阴的清凉。
图|梅森1949©
“听雨”是古人一大雅事,尤其爱听芭蕉雨。
《风月堂诗话》中说:“草木之叶大者,莫大于芭蕉。”蕉叶薄且宽大,表面平整光滑,覆盖有角质。这得天独厚的叶片,赋予了雨打芭蕉独特的听觉美感。
因而雨点打在蕉叶上,声音响亮,节奏清晰,如同鼓点。
蕉雨之声也并不单调,而是变化多端,静心去听,颇有趣味。沈周就领悟了其中妙处,他在《听蕉记》中写道:“雨之疾徐、疏密,响应不忒……迨若匝匝㴙㴙,剥剥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如僧讽堂,如渔鸣榔,如珠倾,如马骧。”
铿锵有之,清脆有之,幽远有之,难怪古人爱极了芭蕉雨。
可是这响亮明晰的芭蕉雨声,有时不免惊扰了旅人,愁上加愁。
那一夜江南下起了雨,历经丧乱与离别的李清照听着冷雨拍打芭蕉,声声入耳,仿佛重重敲打着她疲惫凄苦的心。于是愁苦更甚,再难入眠,怨道:“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芭蕉雨声之大,连梦中的张可久都有所感应:“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秋意浓,蕉雨凄,思乡情更切,何时是归期?
图|摄影的小和尚©
有道是“芭蕉叶上无愁雨,自是多情听肠断。”蕉雨落在他处,又是另一番情景。
那是“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的清新喜人,也是“阶前落叶无人扫,满院芭蕉听雨眠”的闲适安然。心无挂碍,听蕉雨自然是赏心乐事。
听雨打芭蕉,在雨,在蕉,更在于自己的心境。其中妙处,只待你细细去体会。
图|梅森1949©
红楼梦中,探春自喻“蕉下客”,黛玉便笑道:“古人曾云:‘蕉叶覆鹿’,他自称‘蕉下客’,可不是一只鹿了?快做了鹿脯来!”
“蕉叶覆鹿“的典故出自《列子》,大义是说,春秋时,有个郑国樵夫打死了一只鹿,怕被别人看见,就把它藏在坑中,盖上蕉叶,后来他去取鹿时,忘了所藏的地方,于是就以为是一场梦。后来便以“蕉叶覆鹿”比喻得失荣辱皆为梦幻。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红楼一曲,终究是大梦一场。就像那个郑国樵夫,似乎曾得到了鹿,却最终成梦成空。
芭蕉在此,也是有其深意。
图|物道©
它是极有趣的一种植物,一叶新生,旧叶才落,树干的假茎是由叶鞘互相重叠而成,并无年轮,不似寻常树木的实心。故而佛经中常以芭蕉的空心“无牢无实,无中坚固”来形容世间的虚妄不实。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然而浮华是空,名利是空,人生却从来不是虚无。
真实与虚妄交杂的人生,我们总有所得、有所获,然而最平凡的往往是最真实的,把握当下,才会有沉甸甸的幸福。
就如芭蕉,虽无实心,根却扎得实,依旧蓬勃向上,绿得充盈,绿得真实。
摒弃贪欲,放下执念,脚踏实地,享受当下,我们才能活得清醒自在。
图|物道©
往事浮沉随雨去,唯庭中芭蕉年年新绿。
晴时撑荫,雨来奏乐,静时悟禅。
是谁多事种芭蕉?
自是有心种芭蕉,可纵闲情,可慰忧愁,可辨虚妄。
图|清凉地儿-了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