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8-16 09:33
“拜托把《愚公移山》的课文一定要搬走!”谁也没想到,说出这句话的会是一位有名的诗人,而表达自己观念的地点,还是在人才济济的南开大学。
也许是为了突出自己的恳切,这位诗人还表示这则寓言故事实在是“太可怕了”,并且呼吁“让我们一起投票把它否决掉!”
表达出这种观点的诗人到底是谁?她又为何对这则寓言故事抱有如此大的“敌意”?
2014年,台湾当代著名诗人、画家、散文家席慕蓉受邀前往南开大学演讲,面对台下座无虚席的学生,她带来一个全新视角的题目——隐形的价值。
原本演讲进行的非常顺利,直到学生提问环节,一名历史系学生请教在拯救生态中“价值的作用更大还是技术的作用更大”。
席慕蓉的回答简洁明了:“心有多贪婪,文明就有多可怕。”从这句话就能看出,她对当下人类的追求并不认同。
之后她提出一个鲜明的例子,就是人类为了自己生活的便利性,大力开发地球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愈合的伤害。
其实宣扬保护环境并没有错,但她话锋一转就将话题引到了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在得知现在的课本中依然在宣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后,她直言真是“太可怕了”。
面对她这样的语气,学生们也是面面相觑,“愚公精神”有什么不对吗?
也许是感觉到自己突然提出这个观点确实有点让人难以接受,于是席慕蓉马上给出了自己的解释,那她的解释有说服力吗?
温馨提示:支持作者,写作不易,文中会有5s广告,观看后可免费阅读全文
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席慕蓉又将话题引回到了环境保护上,这次直接点名,说出了开采露天煤矿这样的行为对地球的生态造成的危害有多大。
其实这点大家都明白,但是城市要发展就离不开资源的合理运用,而且这样的开采始终建立在可循环利用的基础上。
但席慕蓉不这么认为,她甚至认为书本中宣扬“愚公移山”这样的行为是不妥的,因为无论是愚公自己,还是他的后代,目的就是为了将面前的太行、王屋二山给移除。
可同样作为地球的一份子,太行、王屋本就拥有自己存在的权利,为了满足自己一家人的私欲,就想要将这两座山给移除掉,对地球环境来说都不是一个可以忽视的存在。
这样的观点一出,下面的学生立马坐不住了,因为人人都知道“愚公移山”讲的乃是一种不怕吃苦,敢于挑战的精神,哪里会和生态环境扯上关系。
席慕蓉作为一个文学家,不应该想不到这样的层面,虽说有时候文人的浪漫我们不懂,但她这样的浪漫未免有些太狭隘了。
试想一下,如果为了她所谓的“对地球退让”,就放弃对城市的发展,那么现在的我们会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
始终生活在对自然的馈赠和顺从中,而不是想着如何在逆境中求生存,就目前这样的国际局势,怎么可能会不被淘汰。
现在的中国之所以在国际中的地位屡创新高,就是因为我们受到各种各样精神的感染,不怕吃苦、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等等,这样的精神缺少一个我们都走不到今天的地位。
不可否认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因为经验不足和观念不够确实出现过环境被污染的情况,但在这样的情况下,“愚公精神”依然能够得到体现。
1983年,退休工人李双良做出一个大胆的选择,他要对太原钢铁集团堆积了近40年的废渣山进行治理,他不知道自己要投入多少的时间和精力,他只知道这样的事情总要有人去做,为什么不能是自己?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他用整整7年的时间将整座废渣山清理完毕,清理的面积达到了5个天安门广场那么大。
那你说他这样的行为到底是损害了环境还是保护了环境?答案不言而喻。所以说我们看到的寓言故事,学习的是里面的精神体现,而不是向席慕蓉认为的那样,真的去将两座山给移平。
结果可想而知,当席慕蓉的话语传开之后,网上马上就是一片质疑的声音,纷纷表示想不明白她到底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建议。
而她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认识,也许和她的生平有着很大的关系。
席慕蓉1943年出生于四川,可她的身体里却留着蒙古族的血,由于当时的中国还处于战乱中,所以从小她就跟着父母四处漂泊。
上海、香港、台湾、欧洲,小时候她去过很多地方,但是唯独没有回过蒙古草原,她所了解的蒙古草原,全是从父母那里听到的。
她的父亲是上一辈的蒙古族知识分子,对自己的家乡有着无限的向往,可是自从去到欧洲之后,就再也没有回过家乡。
当时席慕蓉和父亲待在欧洲,虽然家中的房子不算小,但父亲却总是唉声叹气,而这一切,做女儿的当然知道父亲是因为太“憋屈”了。
当时的她并不明白,觉得欧洲很大、很漂亮,城外就是自然风景,城内是各种古堡,她不知道父亲为什么会觉得“憋屈”。
直到席慕蓉真正回到蒙古草原,她才知道什么叫一览无余,什么叫一眼望不到尽头,她才知道父亲为什么会感到“憋屈”。
自己当初认为欧洲很大,但是看到无边无际的草原,她才知道自己狭隘了,也就是那时候起,她对自由有了新的定义,同时也对环境的保护看的格外的重要。
可随着国内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她心中的“辽阔”在悄然之间发生了改变。
她觉得人们为了方便自己的生活开始肆意对地球进行“改造”,这不符合自己心中对环境保护的主张,尤其是课本中还在宣扬所谓的“愚公移山”,更与她的理念不合。
一面是停不下发展的脚步,一面是“破坏生态环境”,她的心中纠结、扭曲、慢慢变得麻木,既然改变不了,就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只能说她应该是钻进了一个思想的“死胡同”里,她只想要看到自己希望看到的美好,却看不到什么叫人间疾苦,看不到人们为了创造美好的生活付出了多少的努力。
或者说,她情愿生活在自己“编织”的美好梦境中不愿醒来,这样的人生即使再成功,也有着永远无法抹去的悲哀。
如果说《愚公移山》的故事真的不值得被宣扬,那么《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这样的故事,是不是都像席慕蓉说的那样应该从书本中剔除?
她到底看没看懂《愚公移山》讲的是什么,或者还是说她就是在断章取义,故意曲解故事的内核?想来这一切,只有她自己心中最为清楚了。
中国文明网2014-06-16《《愚公移山》不“可怕”》
http://www.wenming.cn/wmpl_pd/zmgd/201406/t20140616_2004605.shtml
中国新闻网2014-05-13《台湾著名女诗人席慕蓉作客南开大学》
https://www.chinanews.com/tp/2014/05-13/6162506.shtml
今日中国2016-12-05《台湾诗人席慕蓉的“原乡”情》
http://www.chinatoday.com.cn/zw2018/rdzt/2018ggkf/4/201612/t20161205_800073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