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6-26 15:15
文|木乔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朝诗人杜牧的这首《清明》,应该算是中国人的经典古诗启蒙读物了,其中蕴含的清雅意蕴、淡淡的愁绪、以及探听到小酒馆时的喜悦,都令读者感同身受,一时间好像有了醉意,沉浸其中。
“杏花村”也因此成为了美酒的代名词,甚至是金字招牌,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客,都想要找到传说中的杏花村,品尝一下“杜牧同款”,却终究无迹可寻,只能凭借猜测和推断。
直到近代,各地开始意识到,历史文化背景对发展有着难以忽视的推动作用,于是在全国,陆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杏花村”,都声称自己是正版,其中山西汾阳和安徽池州影响最大,两地也相互争执至今,究竟谁更可信?
只要动动手指,点开手机地图输入“杏花村”查询,就会发现每个省,似乎都有那么一两个相同名称、或者是相似的地点。
根据网络上的消息,目前中国至少有50多个杏花村,最著名的有6个,分别位于山西汾阳、安徽池州、山东梁山、湖北麻城、江苏徐州和江苏南京。
这6处,又要数前两位名气更大,而他们广为人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反而要归功于两地,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争抢”和“造势”活动。
喜欢饮酒的老饕们,对汾阳这个名字一定不陌生,作为中国最大的清香型白酒基地,身披“世界酒都”的汾阳,和著名的山西汾酒,早已牢牢捆绑在了一起。
也正是借着这股酒香,汾阳和杏花村攀上了关系,1957年,《旅行家》杂志,刊登了一篇名为《汾酒产地——杏花村》的介绍文章,率先拉开了“山西汾阳杏花村”的推广大幕。
等到“改革开放”如春风般吹来,汾阳的各大酒厂嗅到了发展的机遇,纷纷决定:让“杏花”开得更灿烂一些。
《杏花村里酒如泉》、《山西汾酒史话》等一系列文学作品的出版,都让“杏花村位于山西”成为了广泛的共识,20年间鲜有别的声音。
甚至汾酒集团的标识也变成了杏花村的模样,汾酒称为了“杏花村汾酒”,或者直接就叫“杏花村酒”。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有学者经过调查和研究,认为杜牧笔下的杏花村,应该位于今天的安徽池州,两地之间对杏花村的归属之争,就开始出现在了明面上。
池州于2012年,专门花大功夫,在当地经营起了“杏花村文化旅游区”,说该景区就是以曾经杏花村的旧址为基础建设的。
既然有争执,那自然就要各凭本事去证明了,先说山西,虽然汾阳自古以来,就凭借着盛产美酒享誉四方,但有好酒的就是杏花村,这样的因果关系自然讲不通。
同时从诗人的人生经历来看,杜牧似乎从来没去过晋地,而就算去过山西,也没有证据表明他到访过汾阳周边。
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在后人汇总中,杜牧有一首名为《并州道中》的诗,并州就大概相当于如今的山西,但反对的一方也毫不退让,直接质疑该诗为杜牧所做的真实性。
他们也给出了十分有说服力的理由,因为并州在隋朝时期,就已经改称为了太原,而杜牧是唐宪宗时期生人,那时候已经是公元803年,早就没有了并州的叫法。
唐朝人自己所做的《地名要略》中,也可以佐证这一点,所以,《并州道中》这首诗可能确系张冠李戴。
更有甚者,竟然还能从地理气候条件进行讨论,说唐朝时期的的汾阳地区,在清明时节不会有“雨纷纷”的现象,可谁又知道“纷纷”究竟说的是雨量还是持续时间呢?更不知道“纷纷”是大还是小。
既然汾阳的可信度降低了,那池州的情况又如何呢?在公元844年,杜牧确实被贬任职池州,在当地做了两载的刺史。
但这也依旧不能证明,杜牧就是在这两年间见到了杏花村,还有一点,杜牧是去当刺史的,出行的时候随从小厮一大群,怎么可能会陷入诗中描写的那种惨淡境地呢?
总之,对比来对比去,似乎谁都没有一锤定音的证据,那该怎么办呢?学者纪永贵等人提出了另外一种想法,即“杏花村”皆为虚,意思是“杏花村”可能是诗人虚构出来的,想象出来的。
毕竟,杜牧全诗不过28个字,根本就没有留下任何有用的信息,单纯的“清明时节”也仅仅是一个时间段罢了,“杏花村”就那么凭空出现在了牧童手指的方向。
想要以一个名字去寻找所在地,就算不是痴人说梦,也有点生搬硬套的感觉了,所以,从这一点上看,如今的杏花村可以说,都和诗中的那个小村庄完全不是一回事。
只要翻开唐诗宋词三百首,就能从中发现许多“杏花村”,还有“菊花村”、“绿杨村”等等相同风格的名称。
古代文人往往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当年杜牧所看到的,或许只是一座开满杏花的普通山村,于是便选用其中,以乐景衬哀情,一问一答也颇具哲理,就好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也或许是他在阴雨连绵,孤寂难抒的日子里,希望能够有这么一个“杏花村”,让他能够躲避,寻求精神的寄托,是心中理想的具象表现。
人生自有诗意,韵味长存心中,但遇知己携手,枯木逢春,感怀伤时,酹酒抒情,何处不是杏花村?何处又不能是杏花村?
要我说,不必非要为一个根本没有线索的小村庄争来争去,各地都可以去打造属于自己,拥有地方特色的“杏花村”,让它成为一个通用的文化符号,不也挺好的吗?你认为呢?
信息来源:
【1】中国社会出版社:“杏花村”好,莫相争
【2】河南诗词大赛官方公众号:杜牧的《清明》中的杏花村到底在哪?古今误会有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