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皮石品鉴网

《了凡四训》: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发表时间: 2024-08-29 17:06

《了凡四训》: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了凡四训》是明代作家袁了凡写给儿子的书,也是他自己总结一生经历与经验告诉儿子“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改命之法。

袁了凡原是学医,在预测命运的孔先生鼓励之下开始科考举业,并于18岁时考中秀才。于是他对孔先生的命运预测深信不疑,认定一切皆已命中注定,因此,他便听天由命,随遇而安,不思进取,五次乡试全部失败。到37岁时,遇到云谷禅师,在禅师的教导之下,悟得修身立德的立命之学,从此努力行善,积极进取,终于在38岁第6次乡试中举。后来,袁了凡五次会试又接连失败了,在他许下行善一万款之后,五十四岁时才又考中进士,最后官至兵部职方主事,征讨倭寇有功,被追赠尚宝司少卿。

袁了凡的一生可谓正如我们平常人的一生,有过挫折和不思进取,也有过乡试考了6次、会试考了5次的屡败屡试,但最终也算走出不平凡的一生。在他的这一生之中,从不思进取到屡败屡试,最后考中进士,获得功名,根本的原因在于他悟得了修德行善的改命之法。

在他30岁乡试中举之后,他誓行善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并且建立功过格,所行之事,善则记数,恶则退除,逐日登记,历十余年,三千善行才完成。

癸末年时九月十三日,为了实现中进士的愿望,他又许下行善事一万条的誓言。修德行善成了助推他考中进士,实现阶级跨越的一个重大推手。善恶有报是宿命论的观点,这种以做善事来求得命运的改变难免会有封建迷信的观点,但“行善者,福虽未至,祸已远离”总有一定道理。


01 反思改过

书中言:欲获福而远祸,先须改过。

袁了凡在回答云谷禅师询问自己觉得是否能考中进士、是否能得儿子的时候,对自己的过去进行了认真反思,知道自己不积功累行,又有不耐烦剧,不能穷人,还能才盖人,直言直行,轻言妄谈,善怒、不能舍己救人等等诸多恶行,因此,既知是非,尽情改刷,重新获取新的道德、义理之生命,建立功过格,做善事,改过事。并且终日兢兢,战兢惕厉,日日知非,日日改过。

要怎么样改过呢?

作者也为教给了我们“三心”和三条路径。

作者认为,改过需要“三心”:

一是要有发耻心。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意为:羞耻之心对于一个人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国为有了羞耻之心就可以成为圣贤,没有羞耻之心就会成为禽兽。具有羞耻之心是改正错误的关键。

二是要有敬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吾虽过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其现福。闲居之地,指视昭然;虽掩之甚密,文之甚七,而肺肝早露,终难自欺。意为:天地神灵就在我们的头上,我们的过错即使发生在极为隐蔽之处,而天地鬼神也能监视到我们,严重的就会降下各种灾难,轻微的也会减损我们现有的福祉。即使欠产在私室独居,神灵也会像观察自己的手指一样对我们的言行看得清清楚楚,我们即使掩盖得很严密,掩饰得很巧妙,而我们的真实用心也暴露无遗。

三是要有发勇心。对于自己的错误,不用迟疑,不烦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大者如毒蛇中啮,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作者认为,一个人之所以不愿改正错误,原因大多是因循旧习而畏难退缩,因此必须要发奋振作起来,不能迟疑,不要等待。犯了小错误,就好像芒刺扎进了肉里,要迅速拔掉;犯了大的错误,就好像被毒蛇咬了手指,要迅速砍掉这根手指,不可有丝毫迟疑。

作者还告诉了我们改正错误的三条路径,即从事上改,从理上改,从心上改。

从事上改。比如,前日杀生,今戒不杀;前日怒詈,今戒不怒。这就是从事上改。

从理上改。作者认为,从事上改不是彻底根除错误的好方法,因为“强制于外,其难百倍,且病根终在,东灭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

而善改过者,应“未禁其事,先明其理”。就是在强制自己不做某事之前,一定想明白其中的道理。比如以前喜欢生气,那就一定要这样想:别人行为不当,我们更应当对他产生同情之心情;别人违背常理前来冒犯自己,这又与我有什么关系呢?自己的行为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可,都是国为自己的品德还没有修养好,石化别人的魅力还不够。即便是别人诽谤我们,我们也要视之为磨炼自己、帮助自己的好机会。这样,我们就会高高兴兴地接受这些恩赐了,哪还有什么值得生气的呢?因此,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此理既明,过将自止。

从心上改。作者认为,过有千端,唯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人污染不上。就像太阳当空,魍魉潜消一样。因此,过由心造,亦由心改。最上者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一心忏悔,昼夜不懈,经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岁复一岁,递递改之,必有效验。


02 行善积福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袁了凡反省了自己无子主要有六个原因。但归根结底是自己行善不够。因此,云谷禅师引导了凡先生要力行善事,多积阴德,他也誓行善事三千条,并运用功过格,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善则记数,恶则退除,历十余年,三千善行才完成。

他还列举了杨少师荣救人、杨自惩救助囚犯、谢都事不滥杀无辜、林家老太太乐善好施等十个行善的故事,辨析了行善的真与假、端与曲、阴与阳、是与非、偏与正、半与满、大与小、难与易等问题,指出了十类具体的行善内容,指导人们行善。

与人为善。就是帮助别人行善。比如,一是不用自己的长处去压制别人,也不可拿自己的善良去反衬别人的过错。二是不用自己的才智去为难别人,要收敛自己的才智,就好像自己一无所有一样。三是看到别人的过失,要包容,并且要替他们遮掩,经便给予他们改正的机会。四是看到别人的一点点长处就听从他们的意见,还要对他们大加赞扬,广为宣传。五是在日常生活中,讲一句话、做一件事,都不要为自己着想,而是要为人们树立典范,有伟人一样的天下为公的气度。

爱敬存心。对别人有仁爱、敬重之心,特别是对贤人、普通大众和人民。

成人之美。诱导和帮助别人成就善事,或对别人进行鼓励和赞美,或者为他所受到的诬陷进行辩解,或者为他分担所受的批评。

劝人为善。提醒、规劝他人行善。

救人危急。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遇到别人处于困境之中,就好像自身串上病痛一样,尽快去帮助他解除困苦。

兴建大利。小而一乡之内,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兴建。凡是有利于民众的事,就应该去做。

舍财作福。释门万行,以布施为先。对内能施舍眼、耳、鼻、舌、身、竟这“六根”,对外能施舍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施财为最重,对内可以破除自己的吝啬之心,对外可以救助别人的危难。施舍钱财最有助于清扫自私之情,也最有助于除掉执著、贪婪之心。

护持正法。凡见圣贤庙貌、经收典籍,皆当敬重修饬。

敬重尊长。家之父兄,国之君长,与凡年高、德高、位高、识高者,皆当加意奉事。在家而奉侍父母,出而事君。此等处最关阴德。

爱惜物命。凡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积德者积此。

03 谦恭积德

《易经》有言:“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说的是上天运行规律是减少自满而补益谦虚的,大地的运行规律是减损自满而补充谦虚的,鬼神的行事原则是损害自满的而赐福谦虚的,人们的行事原则是讨厌自满的而喜欢谦虚的。

《尚书》中说:“满招损,谦受益”。自满傲慢就会招来损失,谦虚谨慎就会获取益处。

了凡先生多次与各位同窗一起去参加科举考试时,也看到一些读书人在将要飞黄腾达之时,都会有一种非常谦虚的美德表现出来。只有谦虚的人才能获得福佑。

比如,他的同窗丁敬宇,待人温和真诚,凡事不抢占在别人前面,对人恭敬顺从,小心谨慎,满怀敬畏之心,即使受到了也不报复,听到诽谤了也不辩解,所以,其极其谦虚,果然考中进士。

还有他的同乡冯开之,虚己敛容,别人当面批评他的错误,他总是心平气和地接受,未曾讲过一句反驳的话。

赵光远先生面对别人涂改他的文章,他不仅不生气,还心服口服地改正自己文章的缺点。

所以,人一旦做到了谦虚,就能做到自我约束,也就会变得沉稳了。只要心存善良,给自己的言行,丝毫不敢得罪于地鬼神,并且做到谦虚谨慎,屈己伸人,使天地鬼神时时眷顾于我,这样才是祝祉的基础。而且那些盛气凌人是成就不了大事的。而谦虚的人不仅能受到天地鬼神的护佑,他还能接受别人的教诲,从而获取无穷无尽的益处。因此,要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造福自我


写在最后

改过,减少自己的错误。

行善,积累自己的功德。

谦虚,增添自己的德行。

只要自己的错误少了,自己的品德增加了,又做到了谦虚谨慎,不居功自骄,那么,我们就能保全一生平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