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皮石品鉴网

张大千儿子张心建:被遗弃与断腿的命运之路

发表时间: 2024-08-31 07:02

张大千儿子张心建:被遗弃与断腿的命运之路

一幅幅色彩浓烈,气韵生动的画作,在拍卖台上,往往牵动着无数收藏家的心弦,也点燃了普通人对艺术的热情,2022年,香港苏富比春拍,张大千的《仿王希孟》以37亿港元成交,再次将这位享誉世界的“东方之笔”推至聚光灯下,人们惊叹于他的艺术造诣也津津乐道于他传奇的人生经历,鲜为人知的是,在这位艺术大师的光环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他的儿子张心建,一生颠沛流离,最终以悲剧收场,留下一声“此生太苦,望别有来生”的感叹


张大千,这位出生于1899年的绘画奇才,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18岁东渡日本学习染织,26岁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作品销售一空,轰动一时,34岁时,他受徐悲鸿之邀,担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一时风光无两,他精研古人画作,临摹功力炉火纯青,又能突破传统,自成一家,作品融汇了泼墨、泼彩等多种技法,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他的人生,就像他的画作一样,色彩斑斓,充满着传奇色彩



图片来源于网络



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张大千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成就他的感情生活却颇为复杂,他一生娶了四位妻子,育有十六个子女,而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张心建,则是他和第四任妻子徐雯波所生的儿子


1943年,年仅13岁的徐雯波在同学张心瑞的引荐下,认识了比自己年长32岁的张大千彼时的张大千,早已是名满天下的绘画大师,而徐雯波只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一个是阅历丰富的成熟男人,一个是青春靓丽的懵懂少女,两人之间的相遇,仿佛是一场命中注定的邂逅


张大千对这位年轻貌美的姑娘一见倾心,他欣赏徐雯波的清纯美丽,也被她身上那股青春活力所吸引,他频繁邀请徐雯波到家中做客,谈诗论画,倾诉衷肠,在张大千的温柔攻势下,徐雯波也渐渐对他动了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段年龄悬殊的恋情自然遭到了徐雯波家人的反对,他们无法接受女儿嫁给一个比自己大那么多,而且还有过三次婚史的男人,爱情的力量是强大的,徐雯波不顾家人的阻挠,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和张大千在一起


1947年,17岁的徐雯波嫁给了48岁的张大千,婚后,徐雯波先后生下一女一男,但不幸的是,女儿因体弱多病,早早夭折,只留下了儿子张心建,儿子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短暂的喜悦,命运的齿轮却悄然转动,将这个家庭推向了不可预知的深渊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张大千虽然对政治不感兴趣,但由于他与一些党派人士过从甚密担心受到牵连于是决定离开大陆,前往台湾



图片来源于网络



命运再次和张大千开了一个玩笑几经周转他只弄到了三张船票,这意味着,他必须在一个妻子和两个孩子之间做出选择,经过痛苦的抉择,张大千最终选择了带走徐雯波和二房所生的三岁幼女张心沛,而将年仅一岁的张心建留在了大陆


就这样,年幼的张心建,还没来得及感受父爱,便和父亲天各一方他被托付给张大千的一位裱画匠朋友,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起初,裱画匠家境还算殷实,张心建的生活尚可维持,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将裱画匠的家烧成了灰烬家道中落,无力再抚养张心建,无奈之下,裱画匠只好将张心建送到了张大千的发妻曾正蓉家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曾正蓉,这位接受过传统教育的女性,一生都在为张大千默默付出,她与张大千结婚多年,却始终没有自己的孩子,直到十年后才生下女儿张心庆,面对丈夫的多次外遇,她选择了隐忍和包容,甚至还帮着照顾张大千和其他女人的孩子


当裱画匠带着年幼的张心建出现在家门口时,曾正蓉的内心五味杂陈,她虽然对张大千心存怨恨,但看到这个无辜的孩子,她还是动了恻隐之心,她深知张心建的身世,也知道自己丈夫的薄情寡义,但她还是毅然决然地收下了这个孩子,将他视为己出


命运似乎并不打算放过这个苦难的家庭,曾正蓉独自抚养女儿已经十分艰难,如今又要照顾年幼的张心建,生活更加捉襟见肘,为了维持生计,她没日没夜地踩着缝纫机,做些针线活,补贴家用,尽管生活艰苦,但她对张心建的爱却丝毫没有减少,她尽自己所能,给予他温暖和关怀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曾正蓉的悉心照料下,张心建慢慢长大,他虽然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但也隐约感觉到自己与这个家庭格格不入,他比同龄的孩子更加懂事,也更加敏感,他看着养母日夜操劳心中充满了感激和心疼,他知道,自己不能再给这个本就风雨飘摇的家庭增添负担,他必须懂事,必须努力,才能报答养育之恩


命运的捉弄远不止于此,12岁那年,积劳成疾的曾正蓉病倒了,看着病床上虚弱的养母,张心建的心仿佛被刀割一般疼痛,他多么希望自己能够快点长大,能够为养母分担生活的重担能够报答她多年来的养育之恩,命运却给了他一个更加残酷的考验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曾正蓉的病情日益恶化,她深知自己时日无多,心中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年幼的张心建她将女儿张心庆叫到床前,紧紧握着她的手,嘱咐道:“心庆,你弟弟他命苦,从小就没有了父母,我走之后,你一定要好好照顾他不要让他受委屈……”


张心庆强忍着悲痛,点了点头,答应了母亲的遗愿,她知道照顾弟弟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对母亲最好的告慰


曾正蓉去世后,张心庆承担起了照顾弟弟的重任,那一年,她30岁,却依然孑然一身,为了照顾弟弟她放弃了学业也耽误了自己的婚姻大事,她将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了弟弟身上,努力为他创造一个温暖的家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心建看着姐姐为自己付出的一切,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愧疚,他知道,自己不能辜负姐姐的期望,他必须努力学习,将来才能报答姐姐的养育之恩


在姐姐的鼓励和支持下,张心建顺利完成了学业,并被分配到一家工厂工作,他工作勤勤恳恳,努力上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给姐姐一个更好的生活


命运似乎终于向他露出了微笑,在工厂里,他认识了一个温柔善良的姑娘,两人彼此倾心,很快就坠入了爱河,张心建渴望爱情,渴望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他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这段感情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



命运似乎总爱和张心建开玩笑,正当他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中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运动,将他的生活再次打入了深渊


张心建所在工厂的团支书,也喜欢上了那个姑娘,出于嫉妒和报复,他向组织上举报了张心建,揭露了他的身世,说他是“反动画家”张大千的儿子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出身问题是极其敏感的,张心建的父亲张大千,早已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他的作品也被视为“毒草”,而作为张大千的儿子,张心建自然也成为了被审查的对象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被停职审查,接受一次又一次的审问,他被要求交代父亲的“罪行”被逼问是否与父亲有联系,是否参与过“反动活动”


面对这些无端的指控,张心建百口莫辩,他从小就没有见过父亲,对父亲的事情一无所知,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人,只想安安稳稳地生活,却无辜地被卷入了政治的漩涡


他心爱的姑娘因为承受不了压力,最终选择了离开他,嫁给了别人,工作也没有了,爱情也失去了,张心建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要承受如此沉重的打击,他怨恨自己的出身,怨恨那个抛弃了自己的父亲,也怨恨这个不公的命运


“我是张大千的儿子?原来我是张大千的儿子,”张心建不断地问自己,每次想到这句话,心里就忍不住一阵苦涩这个身份,曾经是他心中渴望的荣耀,如今却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1971年7月13日,对生活彻底绝望的张心建,选择了一条不归路,他来到了宝成铁路马角坝火车站平静地躺在铁轨上,等待着命运的终结



图片来源于网络



随着一声刺耳的汽笛声,火车呼啸而过,张心建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2岁


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脑海中浮现的是姐姐辛劳的身影,是养母慈祥的面容,还有那个曾经带给他希望和温暖的姑娘


“此生太苦,望别有来生,”这是张心建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也是他对命运不公的无声控诉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心建的死讯传来,张心庆悲痛欲绝,她不敢相信,那个从小懂事听话的弟弟,那个曾经带给她希望和安慰的弟弟,就这样离开了人世,她抱着弟弟冰冷的尸体泪如雨下悔恨、自责、悲痛,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将她淹没


而远在大洋彼岸的张大千,对此却一无所知,那时的他,正在美国旧金山,为自己购置了一处豪宅,他斥巨资改建花园,从世界各地搜罗珍稀的梅树,只为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


他或许早已忘记了,在遥远的东方,还有一个儿子,因为他,而承受着命运的折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心建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也是那个特殊年代的缩影,他无辜地卷入了政治的漩涡,最终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他的悲剧命运令人唏嘘,也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