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0-01 17:49
《心经》全称叫《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称《般若心经》也可简称《心经》,它是我们中国人最熟悉的一部佛经之一,也是佛教经典中字数最少但影响却十分深远的一部经典。同时也是在我们中国流传最广的一部佛经,尽管它字数很少,正文只有260个字,但它是集《大般若经》的精华而成的,像大家都听说过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心经里面的一句话。
古今中外不少人喜欢读或抄写《心经》,张旭、苏轼、赵孟頫、康熙、乾隆、于右任、文微明、弘一法师就有抄写心经的习惯。
张旭草书《心经》
苏轼楷书《心经》
赵孟頫行书《心经》
乾隆 行楷《心经》
于右任 草书《心经》 于右任 草书《心经》
弘一法师 行楷《心经》
文微明 行书《心经》
康熙 行楷《心经》
2016年,一幅康熙御笔《心经》以1725万元的价格成交。
我身边也有一些朋友每天读或抄写《心经》,以此当成一种体验、一种调节、一种修行。
短短260个字的《心经》为何影响力那么大,到底讲了什么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不妨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心经》的来历。
释迦牟尼佛(公元前569~485年)在大彻大悟之前,名叫悉达多,是印度北方迦毗罗韦国(今尼泊尔与印度交界处)的王子。悉达多在儿童时期就显现出与众不同的极高天赋,生性聪颖而顽皮。他的许多言语举动出人意料、令人惊奇。
释释迦牟尼佛
除此之外,他还具有强烈的同情心,每当看到穷苦人悲惨的情形时,就异常怜悯,时常把自己佩戴的珠宝送给穷人。他思维敏捷,常常提出一些对宇宙和人生的疑问,弄得大人们瞠目结舌、哑口无言。小小年纪就善于追求真理,更显出其与众不同之处。
青年时代的悉达多身体强健、思维睿智,他博闻强记、过目不忘、刻苦好学、善于观察思索而出类拔萃,精通数学、伦理、哲学、天文、武学、韵律等诸多学问。他说话有道理、办事有准则,特别善于帮助、教化小人和恶人,时时刻刻注意把握和修悟自己,从不刺伤任何人,并常常进入禅定状态。29岁便已开悟,这标明缘法已臻成熟。他意识到,此时此刻正是应该出家专心修行的时候了,便毅然脱离凡俗,走向一无所有的出家苦行道路。
六年的苦行,悉达多从无数次艰辛挫折中获得真知和动力,在艰苦卓绝的痛苦磨炼中,从跌落到苦难最底层的极限处,慢慢摸索沿着道的旋梯攀入地平线,然后再逆流而上将源头活水引到高山顶峰;在不断深入开悟、顿悟的前提下,同时为今后光明的未来打下一个全方位、高质量的坚实基础。六年间,悉达多已将心性修得一尘不染,此时已达初级菩萨的悉达多,思想境界日新月异,即将产生更大飞跃质变的时机已成熟。
公元前534年冬季,35岁的悉达多来到尼连禅河岸边,在一棵高大的菩提树旁的天然金刚石座上准备禅定,并发誓说:“我今如不证得无上大觉,宁可粉身碎骨决不起座。”这钢铁誓言化为能量,震撼着山河!在入定的第一个七天七夜中,便战胜了心灵深处各种恶魔的干扰而达彻悟。此时已成佛陀的悉达多,周身能量奔涌,欲罢不能、身不由己地进入更高层的寂静状态,进入最深层的三般若境地(观照般若、实相般苦和文字般若),在忘我地、与天地融为一体的禅定中,又经历了三七二十一天美好圣洁、深化体悟的时光,终于达到修炼至极的境界——大彻大悟。如今这位释迦族青年自然而然地成为释迦牟尼佛。此时佛陀的认知能力恰与宇宙的本源规律——道,完全吻合在一起。这便是宇宙中独一无二、无师自通、以悟为师、伟大佛祖的诞生过程。
接着,佛陀再经历三七二十一天的佛法条理化的总结过程,便将宇宙人生的原始、终极真理搞得清清楚楚,从此圆满地实现了自己的宏大诺言。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便是整个佛法理论的浓缩和概括,佛陀这篇大彻大悟后的伟大处女作和杰出代表作,虽然篇幅短小,但是简洁凝练、内容生动、气度恢弘、包罗万象。
腊月初八出定的佛陀,首先慈悲了为自己义务当护法的一群男女儿童;然后,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去鹿野苑寻找自己的随从,即佛陀的五个弟子,找到后为他们摩顶受记、传授九转丹禅坐功、说法开示,使他们懂得修炼正道的原理:即一味地追求六欲是卑劣的,而一味地追求苦修也是有害的,应该走中观之道,侧重悟道悟空和修心养性;苦修苦行只是修炼的重要内容之一。接着,采用现身说法的方式,生动地阐述了缘起法、因果论、八正道等理论,并传授了《心经》,为了使比丘们能真正理解,前后讲法三次,这就是载入世间佛教史册中著名的初转法轮和三转法轮。
《心经》朗朗上口、易于背诵,佛陀的这五个弟子成为世间最先被大彻大悟的释迦牟尼佛度化,并最先将佛家最高经典《心经》背诵下来又传播出去的人,这便是《心经》的来源。
综上述,《心经》是释迦牟尼佛将宇宙的真理、全人类的智慧加以总结、升华的最高结晶。那《心经》又是怎么传播到中国的呢?
在中国佛教历史的记载中,《心经》是被翻译次数卒子多的佛教经典。据相关资料记载,《心经》由梵译汉,共有14个版本,相传为吴支谦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咒经》、唐菩提流志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实叉难陀所译的《摩诃般若随心经》、唐不空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宋契丹慈贤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元达里麻刺怛那所译的《圣母智慧到彼岸经》等6种版本自明朝以来已经失传外,现存以下8种:
1.传为后秦鸠摩罗什于402年译出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不过,梁代释僧佑所著《出三藏记集》,曾将鸠摩罗什所译的三十五部经典逐一列出,但却没有《心经》。隋朝《法经录》,也将《心经》列入了失译录。因此,目前还很难断定此经就是鸠摩罗什所译。
2.唐玄奘于649年译出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3.唐义净于700年译出的《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4.唐法月于733年译出的《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5.唐般若共利言于790年合作译出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6.唐智慧轮于850年译出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7.唐法成(具体翻译年份缺)译出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8.宋施护于980年译出的《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
以上诸种译本,虽然名称大同小异、内容略有出入,但其表达的意义却并无差异。其中,玄奘法师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5月24日于终南山翠微宫译出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最为简要,便于持诵,因此成为了流通最广、最受欢迎的一种版本。
玄奘取经
据说,玄奘法师志游天竺,经过益州(四川成都),宿空惠寺,遇到一个有病的胡僧,说有三世诸佛心要法门,乃口授与玄奘法师;
玄奘法师离唐境后,凡经困厄磨难,只要背诵益州僧所授《心经》,诚心祈祷,都会获得保佑。仗着这《心经》的功德神力,他才得以成功到印度取经。后于中天竺摩羯陀国那烂陀寺,忽见前在益州所遇僧人,谓“我是观音菩萨”,现身升空。
《太平广记·异僧六》载,僧人玄奘,唐太宗时候的人,俗姓陈,河南偃师县人,自幼聪慧异常,品德高尚。唐代武德初年,他往西域取经,走到西域罽宾国,道路艰险,狼虫虎豹横行,很难通过。玄奘不敢前行,只得在一石洞中打坐。天快亮时,看到石洞里有一位老和尚,头上、脸上都是疮疤,身上脓血淋漓,盘腿静坐。玄奘不知道这位老和尚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么进到石洞里的。他披好袈裟,虔诚地向老和尚行礼,求他指点。老和尚向玄奘口授《心经》一卷,说读此心经,可逢凶化吉,化险为夷,虎豹不能为害,鬼魅不能作祟。玄奘牢记在心,后来在西行途中,一入险境,玄奘就口诵老僧亲授的心经。玄奘诵读《心经》之后,总能转危为安。不仅前面的道路平坦了、通畅了,狼虫虎豹也都不见了。他顺利地到达佛国,取经六百余部回到大唐。
授予唐三藏《心经》的疥癞老僧在《西游记》中变成了风神飘逸、幽默机智的乌巢法师,把孙悟空和猪八戒调侃了一番。他的《心经》对取经僧,包括唐僧和孙悟空在内,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西游记》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浮屠山玄奘受心经”中写到,唐僧有了第二个徒弟猪八戒后,三人来到浮屠山,遇到一位乌巢禅师,传授给唐三藏《心经》,说此经是“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若遇魔障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这个《心经》,就是历史上的唐玄奘亲自翻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当然这只是传说,我们无从考证,但是我们现在常见的汉传佛教中的《心经》版本一般认为是玄奘所译。
1864年,英国佛教学者比尔(Samuel Beal)曾将玄奘所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翻译成英文出版。目前,除传为鸠摩罗什的译本为日本佛教流传外,其余6种多为佛教研究者考证和研究之用,较少流通。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由英国著名考古学家、探险家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简称斯坦因)于我国甘肃敦煌发现的《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个敦煌本将梵文以汉字音译,内容与玄奘本相当,也是佛教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料。
《心经》现存的梵文经典,有在尼泊尔发现的广本和在日本保存的各种传写摹刻的略本两类。1884年,马克斯·穆勒(Max Muller)与南条文雄共同校订了广、略两类梵本。1894年,穆勒又再次将其译成英文出版,并编入了《东方圣书》。
一般而言,一部完整的佛教经典通常都具足“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三个部分。
所谓“序分”,即指绪论,用以叙述此经的因缘由来。“序分”通常又分为通序和别序二种。所谓“通序”,即通于各部经典所共有的,又称为“证信序”,即详细以法会举行的时间、地点、与会成员及其人数、何人请问以及何人作答等等事项来证明此经是佛陀亲口所说,以令读者生起信心。例如,通常在某部佛经开头书写的“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处与大比丘众……人俱”即是。所谓“别序”,又称为“发起序”,是用以说明某部经典各别发起因由的。
所谓“正宗分”,即正文本论,是阐述经义的核心部分,用以正说某部经典的宗要。
所谓“流通分”,即结论。例如,佛经通常在结尾部分都会写道:“如是说已,……应如是行,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作礼而去。”显然,这是用来奉劝读者应该信受奉行,并嘱其流传此经于天下后世的。
通常,人们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全部具足的佛教经典,称为“广本”;而将那些只有“正宗分”,省略了“序分”和“流通分”的,称为“略本”或“小本”。
《心经》上述诸译本中,除传为鸠摩罗什译本、玄奘译本、义净译本和敦煌本为“略本”外,其余的译本都具足三部分而为“广本”。玄奘法师之所以将《心经》译为略本,也许是译者当时出于突出重点、使读者便于受持的考虑。不过,这对于义理的阐述和理解是毫无影响的。
为什么一部《心经》会有如此众多的译本呢?
大家知道,佛教经典在辗转传抄流通过程中,难免会发生错抄、漏抄的事。虽然人们常将“一字疏误视为羞,一句错断引为耻”,然如同清人所说的那样“校稿如秋风扫落叶,眼前看似干净,回头仍见树叶;再扫又觉无遗,回头还有残叶”,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传抄者不同,所以同一部佛经往往会有若干种不同的版本。因此,译者在翻译时所依据的底本,也必然会有所不同。
《心经》的注疏本,极为繁多,相传有200余种,仅中国撰述者就有40余种。其中比较重要的:唐代有圆测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赞》、慧净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疏》(发现于敦煌)、窥基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法藏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和明旷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等。宋代有智圆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疏》等。明代有憨山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直说》、智旭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要》、弘赞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添足》、宋濂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文句》和李贽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提纲》等。清代有为霖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请益说》和钱谦益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小钞》等。近现代有太虚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註》、倓虚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义疏》、弘一的《心经大意》、圆瑛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欧阳渐的《心经读》、周止菴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诠註》、黄念祖的《心经略说》、印顺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广超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斌宗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要释》等等。
除中国撰述之外,印度方面有提婆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日本方面则有空海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秘键》、最澄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真兴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释》和宗纯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解》等等。
既然佛经的译者对于一部佛经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在此有必要向读者简略介绍《心经》的翻译者——玄奘法师。
本书采用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底本,标有“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这里所谓“三藏”,是指佛教典籍中的经藏、律藏和论藏而言的,也就是全部佛法。其中,经藏为佛陀所说教;律藏是佛陀所制定;论藏虽然也有佛陀在经中所议论的,但大绝多数为佛陀弟子所造,并分为宗经之论和释经之论两种。所谓“法师”,是指既通晓佛法,又能引导众生修行的出家人。法师有广、狭二义。广义的法师,通指佛陀及其弟子;狭义的法师,则专指通晓经藏或律藏或论藏的修行者。精通经藏的法师,通常被称为“经师”;精通律藏的法师,通常被称为“律师”;精通论藏的法师,通常则被称为“论师”。《妙法莲华经》还依据法师的专长及其弘法的差异,将法师分为受持、读经、诵经、解说、书写等五种法师。由于玄奘法师博通经、律、论三藏教典,因此被人们尊称为“三藏法师”。
玄奘法师,俗姓陈,名袆,唐朝代时河南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南境)人。生于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年)。关于玄奘法师的生平,现存的《传》、《状》、《塔铭》等都没有记载。而关于他的年岁,又有63岁、65岁和69岁诸种说法,对此学术界至今仍没有形成确切一致的定论。这里依吕澂支那内学院重校的唐慧立、彦悰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暂定玄奘法师享年65岁。
玄奘法师,在家排行老四,上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他自小聪颖异常,曾随其父熟读儒家经典。《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载其:“幼而珪璋特达,聪悟不群。年八岁,父坐于几侧口授《孝经》,至曾子避席,忽整襟而起。问其故,对曰:‘曾子闻师命避席,(玄奘)[某]今奉慈训,岂宜安坐。’父甚悦,知其必成,召宗人语之,皆贺曰:‘此公之扬乌也。’其早慧如此。自后备通经典,而爱古尚贤,非雅正之籍不观,非圣哲之风不习;不交童幼之党,无涉阛阓之门;虽钟鼓嘈囋于通衢,百戏叫歌于闾巷,士女云萃,亦未尝出也。”此处所谓“扬乌”,即汉代辞赋家扬雄早慧之子扬乌,东晋常璩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华阳国志》中,曾将扬乌誉为“文学神童”。
玄奘法师十岁左右,父母双双去世,投靠在洛阳净土寺出家的二哥长捷法师,充任童子,学习佛经。长捷法师学丰德长,每当设立法会弘经布教时,都能吸引不少人前来闻法。玄奘法师因此得闻佛理,并对佛法产生浓厚兴趣。十一岁时,他就熟读了《法华》、《维摩》等佛教经典。隋唐时期,为使种田、当兵的男丁数量不至于匮乏,也为了国家的税收能得到切实保障,僧人的数量是由朝廷严格控制的,僧人必须经过严格的选拔考试。玄奘十三岁那年,崇信佛教的隋炀帝委派大理寺卿郑善果,到洛阳去剃度僧人十四名。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当时玄奘虽然不具备考试资格,但却心生羡慕,一直在考场的大门口周围观看。当郑善果主持考试结束走出大门时,突然发现这个孩子相貌不同凡响,便问他是谁家的孩子。玄奘遂按当时的习惯,报上自己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的名字和曾任官衔。郑善果闻听之后,方知他乃颍川陈氏名门之后,便问他是否想要出家为僧。玄奘回答说,自己虽然愿意出家为僧,但“习近业微,不蒙比预”。意思是说,我学习佛法的时间不长,功力还很浅,且因年龄限制,没有资格参加考试。郑善果此时觉得这个孩子的确非同一般。便又问他为什么想要剃度出家?玄奘的同答,更出乎郑善果的意料。他说:“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意思是说,从远处来讲,我要把释迦牟尼的佛法继承下来并且传递下去;从近处来说,我要将佛教发扬光大。郑善果被玄奘的回答深深感动,他既赏识玄奘的佛学修养,又“贤其相貌”,于是便破格为他开了一个公开的后门,准许他免考入围。郑善果还针对他人对此提出的质疑解释说:“诵业易成,风骨难得。若度此子,必为释门伟器。”于是玄奘得依净土寺道基法师正式剃度出家,并赐法名“玄奘”。
玄奘法师出家后,更是如鱼得水,心无旁骛地潜心钻研佛学。他在听了景法师所讲的《涅槃》和严法师所讲《摄论》后,升座复述,将其分析的头头是道,详尽得体,并因此赢得了僧俗大众的赞誉和钦佩。
隋炀帝大业末年(617),玄奘与二哥长捷法师结伴前往长安。当他们抵达长安之后,由于兵乱饥荒,大部分名僧已聚往蜀地,于是兄弟二人便又同往四川。玄奘法师在成都听完宝暹法师所讲的《摄论》、道基法师所讲的《杂心》和惠振法师所讲《八犍度论》后,更是究通诸部,声誉大著。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玄奘法师在成都受具足戒,“坐夏学律,五篇七聚之宗,一徧斯得”,将佛教戒律学尽行掌握。为了更好地开阔视野,解疑释难,各方参学,武德七年(624)玄奘告别二哥长捷法师,离开成都,泛舟三峡,沿江东下参学。他在了荆州天皇寺,应僧众之邀,宣讲《摄论》和《毗昙》诸经论,“自夏及冬,各得三遍”。玄奘法师在天皇寺讲经结束之后,“复北游,询求先德。至相州,造休法师,质难问疑。又到赵州,谒深法师学《成实论》”。贞观元年(627),玄奘法师再入长安,止大觉寺,跟从道岳、法常、僧辩、玄会诸法师钻研《俱舍》、《摄论》和《涅槃》,他很快便穷尽各家学说,誉满京师。当时的仆射萧瑀,奏请令他住皇家寺院——庄严寺。
由于当时经西域间接传来的佛教经典杂乱无章,不甚完备。所译经典,有许多隐晦难明之处。而且宗派纷呈,各宗其说,更加使人莫知所从,玄奘对此亦深感困惑。发愿一定要亲自前往印度求学。但由于当时出国之禁甚严,他屡次请求赴印度留学的申请,都遭拒绝。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不仅没有放弃自己西行求法的理想,反而更加努力地学习西域和印度各国的语言,以待时机成熟。
玄奘法师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工作者,更是一位了不起的翻译学理论家。他翻译佛经不仅态度严谨,质量高超,数量巨大,而且还能就翻译方法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由他提出的“五不翻”理论,至今仍应被佛教界奉为佛经翻译的准则:
1.秘密不翻。例如,佛经中有诸多陀罗尼(即咒语),系佛教之秘密语,微妙深隐,不可思议,因此可以不翻。
2.多义不翻。意思是说,当一个词汇或者一个佛经专门术语有多种含义时就不翻。例如,薄伽梵是佛的名号之一,兼具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等六种意思。倘若只翻译成“尊贵”,则会失去吉祥等义;只翻译成“吉祥”,则会失去尊贵、自在等义,因此,不可随意选择其中一种而翻译。
3.汉地所无者不翻。意思是说,中国没有的东西或者找不到对应物的,也可以不翻。例如,阎浮树,仅产于印度等地,为我国所无有,因此保留原音而不翻。
4.顺古不翻。即顺从古人所译。也就是说,在此“五不翻”规定之前,若已经有人将某些佛教专用语译出,此后的译师就约定俗成延用之,不再新译,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混乱。例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如此。
5.尊重不翻。意思是说,佛经中有一些语句有利于引发人们产生一种由衷的尊重或善心的,可以不翻。例如,“释迦牟尼”、“菩提萨埵”等,一概不译为“能仁”或“道心”、“众生”等。这是因为前者能令人生发恭敬之心,而后者则易招致等闲视之而轻贱。再例如“般若”,是智慧的意思。佛教认为“般若”可以使宿缘深厚者对佛教生发信心。若译作“智慧”,则含义轻浅,易与世间的所谓聪明智慧相混淆。例如,如果将《大般若经》译成“大智慧经”的话,其分量显然就轻了许多。
玄奘法师除了提出翻译理论并且自己身体力行外,还对唐代译场的组织和翻译的程序、律例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佛教经典的翻译,通常首先要以梵文诵出经文,译成汉文后,由精通梵汉双语的人予以校对,再由精通汉文的人加以修饰,最后由懂得梵汉双语的人,将汉文的经典用梵文念给懂得梵文的人听,看看是否与原来的经文吻合,完全准确后才可以通过,译经才算完成。
玄奘法师留学印度十余载,名满五印。但玄奘法师念念不忘完备中土佛教经典的留学初衷,于贞观十五年(641)启程回国,并于贞观十九年(645)正月,东归长安。玄奘法师带回他游历三十多国,巡礼佛迹,遍访名师所获得的梵本佛经六百五十七部。在唐太宗、唐高宗父子给予的种种奖励和帮助下,玄奘法师竭尽全力会集全国富有学问修养的高僧大德专事翻译,共同展开史无前例的佛经翻译伟业。玄奘法师先后翻译的佛经七十五部,总计一千三百余卷,著名的有《大般若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他所翻译七十五部经中,文字最简短,义理最精简的一部。
玄奘法师所具备的译经条件之好之强,是当时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他不仅华、梵兼通,对印度文化有非常通透的了解,对佛教理论有极其深厚的修养,因此他总结了前人的翻译经验,创造出了自己的一种崭新风格。季羡林曾经说过:“他的译风既非直译,也非意译,而是融汇直意,自创新风,在中国翻译史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玄奘法师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工作者,更是一位了不起的翻译学理论家。他翻译佛经不仅态度严谨,质量高超,数量巨大,而且还能就翻译方法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由他提出的“五不翻”理论,至今仍应被佛教界奉为佛经翻译的准则:
1.秘密不翻。例如,佛经中有诸多陀罗尼(即咒语),系佛教之秘密语,微妙深隐,不可思议,因此可以不翻。
2.多义不翻。意思是说,当一个词汇或者一个佛经专门术语有多种含义时就不翻。例如,薄伽梵是佛的名号之一,兼具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等六种意思。倘若只翻译成“尊贵”,则会失去吉祥等义;只翻译成“吉祥”,则会失去尊贵、自在等义,因此,不可随意选择其中一种而翻译。
3.汉地所无者不翻。意思是说,中国没有的东西或者找不到对应物的,也可以不翻。例如,阎浮树,仅产于印度等地,为我国所无有,因此保留原音而不翻。
4.顺古不翻。即顺从古人所译。也就是说,在此“五不翻”规定之前,若已经有人将某些佛教专用语译出,此后的译师就约定俗成延用之,不再新译,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混乱。例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如此。
5.尊重不翻。意思是说,佛经中有一些语句有利于引发人们产生一种由衷的尊重或善心的,可以不翻。例如,“释迦牟尼”、“菩提萨埵”等,一概不译为“能仁”或“道心”、“众生”等。这是因为前者能令人生发恭敬之心,而后者则易招致等闲视之而轻贱。再例如“般若”,是智慧的意思。佛教认为“般若”可以使宿缘深厚者对佛教生发信心。若译作“智慧”,则含义轻浅,易与世间的所谓聪明智慧相混淆。例如,如果将《大般若经》译成“大智慧经”的话,其分量显然就轻了许多。
玄奘法师除了提出翻译理论并且自己身体力行外,还对唐代译场的组织和翻译的程序、律例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佛教经典的翻译,通常首先要以梵文诵出经文,译成汉文后,由精通梵汉双语的人予以校对,再由精通汉文的人加以修饰,最后由懂得梵汉双语的人,将汉文的经典用梵文念给懂得梵文的人听,看看是否与原来的经文吻合,完全准确后才可以通过,译经才算完成。
那《心经》究竟讲的是什么呢?短短260个字的《心经》为何影响力那么大?且听我们下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