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皮石品鉴网

愚公移山:席慕蓉的新观点引发争议

发表时间: 2024-09-03 23:14

愚公移山:席慕蓉的新观点引发争议

导语

在一场演讲中,著名女诗人席慕蓉却突然提出:“《愚公移山》传达的并不是正确的理念,我们应该将这个故事移出课本。”

这个观点引起了学生们的欢呼,他们纷纷认为这就是自己想要说的。

可是,却有一名学生提出疑问:“如果真要移出课本,那是应该将《愚公移山》从古籍中移出,还是将其他的故事移出?”

席慕蓉在一次演讲中表示:“我们这一代人都已经犯了错误,那么这笔账就应该算在我们这一代人头上。”

那么这名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对席慕蓉的观点造成影响呢?

她对于《愚公移山》的否定正确吗?

席慕蓉认为《愚公移山》害人。

席慕蓉在演讲中明确表态:“愚公移山的精神在现代根本不适用。”

可以想象,《愚公移山》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在课堂上也占据着一席之地,讲述了一个古老而又脍炙人口的故事。

故事内容是有“愚公”带着子孙后代,硬生生将挡在家门口的两座大山劈开,耗费了几十年的时间。

《愚公移山》这则故事传达出一个很好的道理:只要不怕吃苦,就一定能战胜困难,最终取得成功。

正如“愚公”所做的那样,尽管这两座山高达千仞,将山岩都劈开也只不过费十年时间。

但是,“愚公”仍对这两座大山能坚守到底,终于将这两座大山劈开。

最让后人称赞不已的,就是“愚公”所说的那一句:“我之所以要将这两座山劈开,就是为了子孙子孙孙后代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几乎每一个人都听说过,就连许多名人明星也对这则故事进行演绎。

但是席慕蓉对于这则故事却是有着不同的见解,她认为这则故事的精神值得进行改编,毕竟在如今这个环境问题严重的社会,这个精神不仅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甚至还会带来负面影响。

席慕蓉在现代社会中,愚公移山这种精神是否合适?

那么,愚公移山又向后人传达了什么样的重要文化?

在《愚公移山》中,太行山和王屋山就挡在了愚公的家门口,无奈的愚公只好让村民们从中穿过,走一条四面不通的凶险道路。

后来,愚公愤恨道:“山脉之大,难道我的力气还小么?”

于是愚公便召集子孙后代,将这件困难的事带领着子孙后代,一代接着一代,默默的将这两座山劈开,不畏艰难。

过了五十个春秋,也不见任何结果,这时的愚公已经九十岁高龄,不幸去世,接替的还是众多后代子孙。

直到第五代子孙,将这两座山劈开的时候,愚公已经不在人世了。

愚公移山的精神在现代是否还适用?

《愚公移山》这则故事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激励着人们不怕困难,战胜困难。

我国在历史上修筑了许多伟大的工程,比如万里长征、万里长征、都江堰等。

我们都知道万里长征是为了抵抗外族入侵,万里长征将我国政权稳固在中华大地上,这是非常伟大的。

还有万里长征,也是为了阻止外族的入侵,这是为了让我们子孙子孙后代能在安定的环境中生活。

都江堰是在秦朝时期修建的,它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不仅在现代发挥着作用,在古代同样也能够发挥作用。

我们从成都平原可以看到,长江水系的河流将成都平原内的南北少数民族之间的控制线。

所以首先都江堰起到了“三分之一”的分治作用,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之间的兼并和融合,起到治国安邦的功效。

既然《愚公移山》这则故事能够激励后人,让后人能够在遇到困难的的事情时不怕吃苦,同时还能够将历史上那些巨大的工程联系起来。

那么在现代为什么不能将《愚公移山》的精神继续下去呢?

难道“愚公”做的还不够吗?

我国的环境问题确实相对比较严重,我国不管是工业生产,还是日常生活、交通等问题,都会造成一定的污染。

但是将历史上的工程与现代的环保意识挂钩,这是否是对历史的一种误解呢?

众所周知,我国在2004年已经通过了《环境保护法》。

但是就算有《环境保护法》,也不一定会严格执行。

在2018年,长江流域的制药企业将生产药物的污水直接排入长江。

在这里投放的污水就有1046吨,这一举动严重的污染了长江的水质,遭到我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但是这些投放污水的企业又何尝不是为了挣钱,经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这就难怪万里长征的精神不能再继续发扬下去。

现代的“愚公”又何在?

我国虽然在现代已经禁止向长江直接排放污水,但是原本就存在的污水,依然严重的影响着江水的河流。

那么在现代的愚公又在哪里?

难道愚公就应该将自己世代相传的精神放在心里,不付诸于行动吗?

当地人民所练就的相应的技能,就应该放弃吗?

“愚公”身边的子孙又不都是自己的亲孙子,但是谁知道,他们的孩子又不愿意继承这份产业呢?

长江的两岸都是靠着江边的生态环境获得一定经济的来源,但是这还不是“愚公”的精神在起作用?

“愚公”能将江水的生态环境弄好,难道人人都能做到吗?

“愚公”砍树种树,难道人人都能做到么?

这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正是当下的经济问题,让当地人民安稳的生活。

如果没有这些产业,难道人人去做志愿者吗?

难道人人都能当“愚公”吗?

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同样也是“愚公”。

结语

“愚公”所做的事,并不是要将这件事情上升到生态环境的高度上来,而是要将这件事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身上。

所以“愚公”的精神是值得被发扬光大的,但是如何将这两者结合起来,才是我们应该考虑的事情。

“愚公”在这件事上做到了,难道在后来的事上不能做到吗?

难道人人都能当“愚公”吗?

所以我们应该往好的方面去想,而不是将历史上的故事强制移出课本,难道我们就不能从中找到其中的意义吗?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