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皮石品鉴网

《资治通鉴》解读:领导者为何需逆人性管理?

发表时间: 2024-09-16 13:00

《资治通鉴》解读:领导者为何需逆人性管理?

建立大汉后,刘邦就成了一个政治家。

他做事的第一原则是国家利益,而不是个人情感。

为此,他违背自己初心,做了一些不想干的事。比如,赦免仇敌英布,处死恩公丁公。

这篇文章,我们分析一下背后的逻辑。

(一)史料故事

《资治通鉴》汉纪

高帝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

当初,楚国的季布是项羽的部下,在战场上多次追击刘邦,给刘邦带来了极大的恐惧与羞辱。

项羽败亡后,刘邦对季布怀恨在心,下令悬赏捉拿季布,任何敢庇护季布的人都将遭受灭族之灾。

为了躲避追捕,季布不得不剃光了头,装作奴隶,卖给了鲁国的朱家。

朱家心中明白这个奴隶就是季布,但他装作什么都不知道,收留了季布并安排他在田间劳作。

随后,朱家亲自前往洛阳,找到了滕公夏侯婴,劝说道:

“季布有何大罪?

作为臣子,他只是在为自己的君主尽职尽责罢了。难道所有效忠于项羽的人都应该被处死吗?

现在陛下刚刚夺得天下,就因为个人的恩怨去追捕一个人,这显得太没有气量了。

再者,像季布这样有能力的人,如果被逼得无路可走,他可能会向北逃往匈奴或是向南逃入百越地区,反而成为帮助敌人的力量,这不就像是当年伍子胥挖开楚平王的陵墓鞭尸一样,会带来反效果吗?

滕公您何不把这些道理告诉陛下呢?”

夏侯婴觉得有道理,便找机会把这些话转述给了刘邦,一字不差。

刘邦解开了心中的疙瘩,赦免了季布,并召见了他,任命他为郎中。

朱家从此再也不跟季布见面。

季布的异母弟弟丁公也曾是项羽的将领,在彭城附近追击刘邦时,曾一度短兵相接。

刘邦情急之下对丁公说:“我们俩都是贤人,何必互相为难呢?”

丁公听后便放过了刘邦,撤了军队。

然而,在项羽灭亡之后,当丁公前来拜见刘邦时,刘邦却在军营中将其处决,并公开宣称:

“丁公作为项王的臣子却不忠心,导致项王失去了天下,这个人就是罪魁祸首!今后所有的臣子都不要学丁公!”

(二)解析

丁⁦公、项伯都是刘邦的恩公,这两人的结果截然不同,可以一起分析。

1. 、刘邦为什么要杀恩公丁公?

帝王之位,不仅是权力的象征,更是形象的塑造。

一般来说,封建时代的开国帝王们,总喜欢给自己编点传奇故事。

比如‭说,‍帝王出生时的天象异常,刘邦斩白蛇等等,都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君权神授,好让自己的形象更光辉些,说服力更强些,地位更稳固些。

得了天下后,这些帝王又开始制定​或沿用一套繁文缛节,用来增加自己的神秘感和优越感。

比如说,有一次刘邦宴请了一群跟他一起打天下的老哥们儿,本来都是草根出身,喝酒一高兴就开始大声嚷嚷,对刘邦不太尊敬。

刘邦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于是正告他们:“你们别闹了,我现在可是堂堂的大汉天子!​”

说完,立马让孙叔通制定了礼仪规范。

虽然曾经他们和刘邦一起吃苦,一起睡通铺,那时候的兄弟情深,但现在刘邦成了皇帝,他觉得必须要有点帝王的样子。

作为九五之尊,刘邦每次见到丁公,心里难免会想到当年自己落魄的模样,这事儿是一根刺,很难拔掉。

如果赦免了丁公,丁公说不定还会到处宣扬自己对刘邦有恩,说刘邦当年有多狼狈。

即便丁公不会借此作恶,但只要他存在一天,就会影响到刘邦的形象。

这一点,就跟曹操为什么要杀许攸的道理差不多。

所以,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这是刘邦杀丁公的第一个理由。

第二个原因,是杀鸡儆猴。

杀丁公跟赦免英布这两件事,应该一起看。

丁公背叛了主公,得死;英布忠于主公,得活。刘邦的目的很明显,是要向天下宣传忠君思想。

时候不一样了。

如果楚汉争霸时期丁公去投刘邦,他大概率会以礼相待,给个大官,但现在项羽已死,稳定天下成了刘邦的首要之事。

不忠诚主公又没有背景的丁公,他怎么会留着呢?

自从起义后,刘邦就成了政治家,而对于政治家而言,稳固江山远比个人恩怨重要的多。

2、项伯也背叛了主公,刘邦为‎什么不杀他?

对刘邦来说,项伯确实是个恩人。

鸿门宴上放了他,而且后面楚汉争霸时,也经常出手保护刘邦的家人。

刘邦平定天下后,赦免了所有项氏族人,并赐姓为刘。项伯被封为射阳侯。

都是恩人,刘邦为什么对项伯这么礼遇呢?

因为项伯不是一个人,他代表了整个项家。如果真的干掉了项伯,可能会引发不小的骚乱。

毕竟,项家在东南地区根基很深,加上那些与他们共同战斗过的同志们,项家已经成为了众人心中的象征。

现在项梁和项羽都已经阵亡,老项家里头有分量的人物也就剩下项伯了。

实际上,项伯此时已经成了项系势力的代表人物,是项家及其追随者们的领袖。

分封项伯,其实就是在告诉其他人一个道理:只要你们安分守己,不惹是生非,自然会有好处。

虽然项羽已经不在了,但楚地还有不少他的支持者和追随者。

秦末诸侯起义,又加上楚汉争霸,足足打了7年。

统计数据显示,陈胜吴广起义时,全国人口约为2900万,而到了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人口减少到了约750万,人口减少了大约75%。

刘邦作为整个帝国的皇帝,自然对这个数据很清楚,也知道当务之急是恢复和发展生产。

如果这个时候杀了项伯,影响可不小,那些与项家有关联的人,还有曾经生活在项羽治下的百姓,甚至是一些投降过来的叛军,可能都会感到恐惧不安。

这样一来,难免会有些忠诚分子搞点小动作,比如成立什么地下组织或者是恐怖团体来反抗新政权。

一旦发生动乱,稳定局面所花费的成本,远比直接给予封赏更高。

再者,项伯对刘邦一家都有恩,还跟张良关系不错。

如果刘邦真有心对付项伯,估计也会有不少人出来求情。

就像之前要处置季布时,夏‌侯婴出面说情,结果季布得以保命。这点上,丁公就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另外,从鸿门宴上看,项伯这个人还挺容易被说服的。

当初定下了娃娃亲,后来刘邦反悔了,项伯也没再提这事,说明他懂得进退。

从他连夜给张良通风报信,也能看出这人还是有情有义的。

而且,项伯帮助刘邦的初衷是为了报答张良的恩情,只是在刘邦一番甜言蜜语之下,顺势做了个人情,并非有意要背叛项羽。

相比之下,丁公却是公然违抗命令,放走了敌人。

所以,在分析利弊之后,还是分封更划算,不仅省事省钱,刘邦还能博得一个宽容大度、知恩图报的好名声。

至于丁公,他平民出身,又没有什么强大的背景,在项羽死后也没有什么影响力。

杀了他不会有什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丁公就成了刘邦宣传忠臣思想的牺牲品。

写在最后:

有效的管理手段,一般都是恩威并施。

恩威并重,方能服人。

项伯就像是刘邦给大家的一颗糖,让人们知道听话是有好处。而丁公,则像是用来警示别人的那根棍子,告诉大家叛徒不会有好下场。

因此对政治家刘邦来说,虽然两人都是恩人,但项伯活着更有价值,而丁公死了反而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