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9-13 19:02
自古文人多疏狂。李白的狂是笑对王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刘克庄的狂是旁若无人,豪情动人,“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疏狂的人,内心最是火热,在文人的狂中,我们体会他们的热血与寂寞,开心与狂放。
喜欢年少时李白的狂傲
李白,他是天才的诗仙,是狂傲的酒徒,是仗剑走天涯的侠客,也是纵情于山水的旅人。在每个中国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个时刻会与李白相遇,读出他的诗句。
《上李邕》
唐·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大鹏终有一日能够和风而起,终有一日能够扶摇直上九万里。
即使不借助风的力量,以它的力量,也能将沧溟之水一簸而干。
是的,这只大鹏,就是指我自己。
世人见我高调,听我豪言壮语都冷笑,表示不屑。
但是,我记得孔圣人说过,“后生可畏“。
十五年河东,十五年河西,大丈夫不可轻视少年。
这么浅显的道理,我想李大人一定能懂。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
都说李白潇洒肆意,狂傲不羁,浪漫如仙,却不知他也同样备受孤独之苦。
孤独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大概只有尝遍这世间冷暖才可超脱。
西江月
朱敦儒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且喜无拘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黄泉多少奇才。不须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见在。
世事变化得太快,快到还未来得及记住她的容貌,便已匆匆消逝,换作了另一副姿态。心中早有筹备许久的方案,也不断模拟过多次,但真的临近实践,却会发现想象与准备的完全用不上,只能感叹一句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小时候也曾幻想过长大的样子,多少也做过一些英雄美梦,终于到了那个年纪,尽管或许过得也算幸福,但总是会与当初的幻想有着偏差。
美好的设想会是如此,恐惧的担心也是一样。过不去的坎已挂怀了好久,然而总不出现;散不掉的愁其实从未想过,却老是莫名而至。无论喜忧,人都不能沉浸在对未来的空想中,过好当下的每一天,或许是一种看似浅淡实际悠远的态度吧。
不必羡慕词人在上阕构建的花酒恣意,自由与拘束其实只是人一念之间的选择,只要随心而从,就能获得属于自己的深杯酒满,自在花开。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前后都不见,古人于九泉,来者未出生。狂傲清高,口气之大,登峰造极。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望天,天地无言,天地之悠悠,独自怆然,泪水磅薄。
这意境,无比孤独,而心态极度悲凉。词人,在四言中,凌空而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写这首词的时候,两鬓已生出白发,自然不再是少年,可他的文字里,却有着满满的少年感。
几经贬谪,苏轼的心中虽然有些失落,却并没有消减对生活的热情。在密州的日子,他一时兴起,想要如少年一样去打猎。他左手牵着大黄狗,右臂托起了大苍鹰,穿着貂皮率领随从席卷山岗……
虽然如今的自己已经有了白发,不年轻了。可他的心中还是充满了壮志豪情,想要建功立业,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而赫免魏尚一样,给予自己奔赴边疆抗敌报国的机会。
即便过得如此不如意,却还是不忘心中的志向与豪情,走过半生,他还是最初那个向阳而生,不惧忧伤的少年!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诗可视为他抗金复古的政治宣言,纵然此时的他已将年过半百,但谁又能在梦想面前对年龄宣判呢?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通过追忆早年抗金部队的阵容气概以及作者自己的沙场生涯,表达了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全词在结构上打破成规,前九句为一意,末一句另为一意,以末一句否定前九句,前九句写得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一句的失望之情,这种艺术手法体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独创精神。
再读辛弃疾词有感:
落日西沉明又升,暮年壮志成憾事。
多少耄耋甘化烛,奈何今时不与便。
空怀壮志驾鹤去,徒留悲思在人间。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宋 ·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这是诗人陆游的作品。诗人在被弹劾罢官后,退隐山阴故居长达十二年。这期间常常在风雪之夜,孤灯之下,回首往事。这首诗虽然没有从正面揭露和谴责南宋投降派,仅就个人的身世经历和遭遇而言,但通过诗人饱含热泪的诉说,不难看到投降派迫害爱国志士的罪行,从而激起读者对他们的愤恨。
《鹧鸪天·西都作》
宋代 · 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南宋时期,国家软弱,对外称臣,国事衰败,屈膝投降,谈恋爱不是主流文化。词和曲进入了离婚冷静期。
词人也分成了三种:一是继续呵护词曲的感情,沉迷享乐,拍马逢迎,搂着歌伎喝花酒,写出来的词无外乎女人和离愁,比如史达祖;二是隐居世外,懒得烦神,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写出来的词带着狂傲与颓废,比如朱敦儒;三是愤世嫉俗,摇旗呐喊,壮志饥餐胡虏肉,写出来的词豪放激昂,比如辛弃疾、陆游、张元幹、张孝祥等。第三种词人一度占据了主流,词在他们手中被注入了灵魂与力量,抛却了阴柔与媚态。词不是用来唱的,而是用来呐喊的!
《鹧鸪天·桂花》
【宋代】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世人只知道易安居士词风婉约,殊不知她也有潇洒狂傲的一面,文人咏物,只怕没几个敢说自己所咏之物就是同类中的一流,可李清照却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由此也不难理解她当年所撰《词论》几乎抨击了整个北宋文人圈的那股傲气了。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的一首《凉州词》千古流传,但是在群星闪耀、熠熠生辉的大唐诗坛,王翰的存在感并不强,直到现在,我们都没搞清楚他究竟是哪年生的,到底是何年走的。王翰的人生,受到世人膜拜,但大概率不会成为榜样。因为王翰的狂傲,全天下只有一份,永远不可能被复制。
《凉州词》创作于开元年间。唐陇右经略使郭知运在开元年间,把凉州曲谱进献给玄宗后,迅即流行。凉州在今甘肃武威,唐时属陇右道,音乐多杂有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诸国的胡音。
当时,有不少诗人依谱创作《凉州歌》《凉州词》,以抒写边塞风情。这首诗地方色彩极浓,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胡笳也是西北流行乐器。
这些都体现出了浓郁的边地特色和军营生活的韵味,反映了唐人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消化和创新,也展示了唐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开放态度和盛世魄力。
诗的作者王翰(公元687年~726年),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是唐代边塞诗人。他的诗载于《全唐诗》的仅有14首。
历史上的唐伯虎尽管才华出众,有理想抱负,是位天才的画家,但他那愤世嫉俗的狂傲性格不容于这个社会。他一生坎坷,最后潦倒而死,年仅54岁。《桃花庵歌》是唐寅诗词中最著名的一首,乃是自况、自谴兼以警世之作。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 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
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