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皮石品鉴网

魏璎珞棺木惊现异物:揭秘乾隆时代的隐秘传说

发表时间: 2024-07-04 22:59

魏璎珞棺木惊现异物:揭秘乾隆时代的隐秘传说

身世蹊径,谁人知晓?同根相煎何需言?命运多舛,生死离合。乾隆赐予令妃永恒的美丽,又何尝不是一种执念与自私?历史的真相,永远也只能是一个个拼图,真正的内情,只有当事人才能明了。

令妃身世蹊径,魏氏宗亲遗恨缘何而起

乾隆三十六年,河间府永年县有个年过半百的乡绅,名唤魏清泰。他出身正黄旗汉军世家,是掌管内务府的内务领,姑苏太守任内,膝下育有一女魏佳氏。那年五月,养育有素的魏氏小姐被选入皇宫为宫女。

姿色过人的佳氏很快受宠于乾隆皇帝,被封为魏璎珞令妃,从此在后宫中人人仰望。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同出汉军正黄旗的老魏家,竟对宗亲佳氏的妻妾身份耿耿于怀,暗自妒忌。

那年冬天,乾隆四十二年正月,令妃已荫庇宫中长达六载,告诉魏家她已是乾隆唯一纳妃娘娘了。老魏回信说什么"草芥孤萡"、"田野流香",泄愤般羞辱了令妃的身世。可怜佳氏受了宫禁,只得含泪作罢。

次年四月,乾隆亲征准噶尔,离京期间,魏家遥遥祝福佳氏生了嫡长子永瑆。回京后,乾隆大喜过望,册封永瑆为皇长子,又指令总理衙门重修老魏家祖宅,算是对宗室网开一面。可魏家宗亲仍是心怀芥蒂,直到永瑆十五岁那年,恩师张才直言相告:"皇长子生母系出名门,乃汉人之尊嫡。"魏氏宗亲这才略解芥蒂。

两年后,老魏家在令妃的娘家永年县竖碑纪念,碑文上写着"圣朝佳嫔氏"。乾隆帝知后下旨:"永年之令妃祖籍,特于魏氏木主簿二字另行雕琢"。可见乾隆帝对宗人多有敬重。

可惜老魏深知令妃虽得乾隆帝宠爱,却没资格在宗谱族牒上作传承,终生无禄无分。况且,养宠多年的佳氏已为宫娥,再无半点出阁之望,母家祖宅亦难重现英华...

连生六子,令妃承欢娇宠有数

雍正二年,魏佳氏入宫为宫女时年仅十八岁,乾隆皇帝对她一见倾心。二人才子佳人,风流韵事自不待言。

同年十月,魏佳氏有喜。次年二月,诞下嫡长子永瑆。乾隆帝溺爱有加,册封永瑆为皇长子,并将佳氏封为令妃,从此后宫权柄渐重。

永瑆生后,令妃接连怀孕。乾隆五年八月,诞长女永琪;六年四月,又诞次子永璂;八年七月,生三子永珍。期间,令妃两次难产,差点儿遭横祸。所幸有御医周到调治,得以逢凶化吉。

每逢令妃临盆,乾隆帝必亲自守侍左右,除了一次因离京巡狩未能护驾,其余均是贴身‪伺候。吨吨皇胄诞生,举国同欣。

据宫中旧闻记载,乾隆帝视嗣子如珍宝,每逢新生儿濒危,便命御医倾力抢救。令妃诞下永珍时,产后大出血,御医用尽浑身解数才保全了母子平安。乾隆获报后,喜不自胜,立即将永珍赐名为"遐龄"。

永琪、永璂、永珍三子出生后,乾隆帝册封令妃为"魏佳妃",地位更上一层楼,成为宫中最宠爱的一位妃嫔。

乾隆十四年七月,令妃又生一女永禧。这一胎生产颇为艰难,御医忙了好一阵子,母子才保住一命。

乾隆二十二年正月,远嫁和硕恭亲王之女秦氏入宫,被乾隆帝纳为华妃。然而,乾隆仍旧宠爱有加,从不在其他妃嫔跟前夸奖华妃的容貌才情。

当年六月,令妃最后一次怀孕,乾隆帝亲往产房探视四次之多。可惜这一胎难产,母子双亡。乾隆帝伤心欲绝,命瀛寰殿设孤灵,为母子超度。尔后,四十九岁的令妃便再无其他嗣子传人了。

怜香惜玉,乾隆用砒霜永存容颜

乾隆五十七年冬季,北京降下了入冬以来最大的一场雪。令妃魏佳氏因年岁渐高,抵御不住严寒,患上了重感冒。

御医伺候已久,病情却丝毫无好转迹象。乾隆帝焦虑万分,早起夜钟,亲自查看令妃的病情。可是,到了翌年春天,令‍妃的病况反而加重了。

乾隆五十八年二月十六日,御医们宣布令妃病危。乾隆帝闻讯赶到瀛寰殿,只见爱妃面色萎黄、奄奄一息,不禁热泪盈眶。御医建议暂时用银针穴位疗法为令妃延长生命。

乾隆帝依言照办,可是时日无多,令妃的气息越来越微弱。到了三月十日,命在旦夕。御医们再三相劝,乾隆帝才勉强同意,下旨准备后事。

当天夜里,令妃终年四十四岁,在瀛寰殿离世。乾隆帝悲痛欲绝,当即下旨,罢朝三日,服丧期满后不准再办任何喜庆事宜。

为了永世留住令妃最后的容颜,乾隆帝秘密命人在她的棺木里放入大量砒霜。这种剧毒物质,能防止尸体腐坏变形。果不其然,经过多年,令妃的遗体仍保持着前尘容颜。

乾隆六十六年,令妃下葬坟墓后,乾隆帝专门为她营造了一座气派宏伟的陵园。陵园建于北京西郊香山,分前后两座,总面积约150亩。乾隆帝亲自为令妃的陵园起名"仁徽之陵",寓意令妃仁爱有徽。

前陵建有牌坊、香亭、碑亭等建筑,设计别致精巧。后陵是令妃墓冢所在地,墓冢本身就是一座小小的庙宇建筑,由斗拱、悬钩、门楣等部分组成。整座陵园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佛、道两家的建筑艺术,可谓独树一帜。

为了纪念令妃,乾隆帝还在陵园的各处题写了不少诗词墨宝。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风檐展书百年身,一骑红尘万里归"这两句诗了。乾隆帝为令妃陵园亲题这八个大字,含意令妃虽然离世,但其仪容犹在的寓意。

折梅怨深,乾隆避嫌孤⁦注一掷

令妃魏佳氏仙逝后,御医为乾隆帝汇报了一件惊世骇俗的秘密:令妃遗体体内竟然存有大量砒霜。这种毒药素来是禁忌,御医们莫名其妙。

御医们遵旨对令妃遗体做了彻底检查,发现其头面部容颜确实比其他尸体保存完好得多。他们忧心忡忡,唯恐乾隆皇帝曾对令妃别有用心。

然而乾隆帝并未回应此事,只是下令严加封锁,不许外传。时人猜测,乾隆帝是出于私心,不愿爱妃容颜就此枯萎,才使用了宫中禁药砒霜维持遗容。

事实上,当年令妃临终前,乾隆帝确实惴惴不安,生怕爱妃风光不再。他曾数次哽咽地对身边人说:"朕与佳氏鱼水亲朋,她的去世朕真的非常非常难过啊..."乾隆的这番话,无疑证实了他当时的悲恸心情。

不久,乾隆帝便急于为令妃营建陵墓。香山陵园虽远离京城,但规模宏伟,排场气派,可谓煌煌巨制。乾隆帝更是亲自题写了"风檐展书百年身"八个大字,托付爱妃永世留英。

此外,陵园内的各种装潢设计也尽显乾隆私心。香山陵园融合了佛道两家建筑艺术,堪称一绝。后世纪念碑上刻有"天子仁徽",皆是乾隆为令妃而设。

殿试名士林则徐为令妃陵园题写了一首挽联:"莫愁佳人已陈迹,花发杜陵骨犹香。"联语言外之意,指乾隆帝意犹未尽,不忍爱妃容颜就此凋零。

林则徐能得知这一隐情,自然也是托了乾隆帝的福。香山陵园虽在西郊,但也时常有贵人到访祭扫。由此可见,乾隆帝忌讳旁人窥伺,却又舍不得与爱妃阖然分离。

直到乾隆帝驾崩,令妃陵园仍是朝野皆知的禁地,前来探视者绝无二人。往后,直至清朝覆亡,这个秘密也一直被牢牢掩藏,未曾泄露半分。

棺中异物,乾隆自私面目尽现

乾隆帝在世时,为了维护爱妃令妃遗容,暗地里使用了宫中禁药砒霜作防腐剂。这个秘密一直被乾隆帝小心隐瞒,竭力避免令外人知晓。

然而,上天岂容蒙蔽?清朝后期,一个惊世骇俗的发现彻底揭开了这层神秘的面纱。

咸丰七年,也就是公元1857年,北京当地掌故的人们突然发现,乾隆帝与令妃魏佳氏的香山陵园莫名被人打开封闭已久的墓门。大清朝野震惊万分,彼时便有不少文人墨客为此撰文议论纷纷。

半年后,更出现了一件怪事。有一名宫中太监私下叫人打开了令妃陵墓中的棺木,令众人倍感震撼。原来,浑身洁白的令妃遗体双手下藏着一个黑色异物,这才引起了这名太监的惊诧与好奇。

这名太监立即将此事禀报军机处。军机处大惊失色,第一时间派遣专家前来查探。专家们抬开棺木,在里面发现了一个乌黑发亮的球状异物。

经过反复查证鉴定,这个球状异物竟然就是砒霜!无疑这是当年乾隆帝为了维持令妃遗容而暗地使用的宫廷禁药。

当时的告示写道:"是棺已存世百余年,佳妃容颜如故。亲之所为固有未尽,残喘空遗数语。"言下之意,乾隆帝不远千里,就是想永世留住爱妃容颜,留不住她灵魂,只好暗施手段。

历史学家考证,乾隆固然是为了永怀令妃才使用了这禁术,但真正潜藏内心的,应该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占有欲与自私。毕竟就连大清宫规都不许做这种逾矩之事,乾隆帝还是孤注一掷地做了。

有一说一,从这件事看来,乾隆帝对于令妃确实情深义重。否则他也不会为了一名妃嫔而不惜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韪。或许乾隆帝临终时真的"有所怀,无所诉"了。

有趣的是,几年后又有专家赶来,继续探究棺中遗骸。之后的若干年间,这起香山陵园惊世骇俗的事件愈演愈烈,酝酿出无数猜测与推断。不过直到今天,令妃身世与乾隆帝使用砒霜的这段隐秘往事,始终也未全然解开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