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皮石品鉴网

佛学视角下的心理结构解析

发表时间: 2024-07-04 15:51

佛学视角下的心理结构解析

(本文根据慈诚罗珠堪布讲座视频整理,视频标题为《慧灯之光 佛教心理学3》,为方便阅读做了书面化处理,括号中内容为编者加上的,未经堪布‮本人同意和校对,请知悉。欢迎查看原视频内容。)

人由肉体和精神两部分共同构成,如果不了解人的身体的结构,那么,身体上的问题和疾病就不知道如何解决,同样的,如果不了解人类心的结构,即意识和精神,那么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也就得不到真正的解决。

对于人类的心理,科学与众多宗教和哲学,都试图揭示人的内心结构,但是直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的、特别让人满意和信服的学说,包括西方心理学。

在众多的学说‏当中,佛教讲的心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呢?

佛教的核心和重点,都放在了人类的“心”与“自我”上,可以说佛法的大部分研究,都是对“心”的研究、对“人本身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和“人的心的本性”的这种研究,佛教当中所谓的修行,本质上也都是对心的训练。

我并不是说,只有佛教的观点才是唯一的真理,但是,我们可以了解和探索佛法关于心的结构的说法。

每个人都需要明白一个问题,人的痛苦来自于什么?这也是心理学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研究人类本身,实际上,就是研究“自我”,研究我们自己的“心”,这些,其实正是佛学的研究内容。可以说,佛学的很多内容与心理学是高度相关的。

佛学有系统的理论,也有一些特定的实验。佛学实验如何做呢?它的实验并不是在实验室里,而是在禅堂里,用自己的心与意识做实验,就是深入自己的精神世界观察自己的心。

这就是一种心理学实验,也是自己做禅修的过程,也就是观察和训练自己的心的过程,实验的对象,其实就是自己的心,也就是自己这个人。

佛教的信仰是不主张人与人之间的争斗的,而是强调,要斗、就要跟自己斗,挑战自己,而不是挑战别人,不是跟别人斗争而是鼓励与自己做斗争。

与自己怎么斗争呢?就是要跟自己的烦恼做斗争,而用什么去跟自己的烦恼斗争呢?答案是:用智慧!智慧就是自己的武器,用智慧与烦恼做斗争。

而实际上,智慧也是自己的智慧,烦恼也是自己的烦恼,所以,这也是一个自己与自己做斗争的过程。

这一过程,能解决人的烦恼和痛苦,提升心灵、带来幸福与快乐,这是千年以来无数人研究过、思考过、也实验过的,所以说,佛教在自我认知方面,确实有一些很不一样的突破,有一些比较显著成就。

佛教的研究成果,与科学也有相通的地方,比如,相同的实验过程,在不同的个体上都能得出一致的结论,也就是说,佛法的关于人类心理的实验,完全是可以复制的,每个人自己都可以得到证实。

比如,当年释迦牟尼佛,他是如何研究自己的内心的,他是怎样发现自己心的结构与本性的,这些实验与过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可以复制的,当时佛陀发现了什么,我们每一个人也可以发现,因为佛学所有的终点,都是集中在对“自我”的认知上面。

科学主要是研究人类“心”以外的外在的世界,如对物质、环境的研究,对月球、宇宙的探索等等,对人的身体也有研究,但大多限于生理层面,对心、意识与精神的研究就非常有限了,科学研究的重点从来都不在于人类自身,而佛教的研究重点全部在于人的“心”的研究,所以,佛法的关于心的观点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这些我们是可以啊参考的。

关于心的结构是什么样的?有哪些层次?佛教有简单明确的答案,如下图。

人类的心分五个方面,即,1、⁡五识(眼、耳、鼻、舌、身),2、意识,3、末那识,4、藏识(阿赖耶识),5、佛性(心的本质本性),以上这五个方面,完整的包含了人的心理的全部。

第一个层面,五识,就是五种感观,眼(视觉)、耳(听觉)、鼻(嗅觉)、舌(味觉)、身(触觉)。通过这些感觉器官,人类感知外在的世界。眼睛,通过感觉光线能感觉到了世界的颜色、形状,佛教里面做眼识;通过耳朵感受声波,能感知到声音,叫做耳识;眼、耳、鼻、舌、身这五种,叫做五识。

这五种器官感知到的量的后面,都带着“觉”这个字,如视觉,听觉,触觉,这个“觉”字的属性是精神的,比如人类在“看”的时候,人的眼睛要接触光,这个过程当然需要很多的个物质与生理器官的部分,如眼睛的视网膜、晶状体等等,这些都是生理的、物质的,通过这些,最后我们“看到”了,确切的说,就是我们的心、“意识”感受到了这个世界,那么,这个部分叫做视觉,在佛教里面叫做眼识,属于心的一部分结构,能完成一部分心的功能,是有精神类属性的,其它四个与之类似。

(意识,是前面五识的聚集处,即我们通常理解的的心和精神,实际上这里所说的意识只是心的一部分。)

下面一个,末那识,这个是一个外来词,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我执”。

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无数的执着,对想要的物质、对人、事、物,对名和利的执着,这些都是我们习以为常的,那么,为什么要把“我执”,即“对自我的执着”单独列为心的结构的一个部分呢?其实,这是有特殊的意义的,佛教认为,我们人类所要面对的生、老、病、死等各种痛苦,包括心理上的各种烦恼、不开心、求不得、所有的负面情绪感受等,这些,最终极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我执”。而外在的或客观的因素,与“我执”相比,并非是决定性的,因此,将“我执”单独作为心的结构中的一部分。

下面第四个,阿赖耶识,也是印度梵文的翻译,音译为阿赖耶识,唐朝玄奘法师翻译为藏识,这个翻译是非常非常圆满、到位的,“藏识”这种翻译,是意译,也就是根据意思翻译过来的。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死了以后,最终会在这个地球上消失,所谓的尘归尘、土归土,那么所谓的轮回的又是什么呢?佛学中的轮回理论,它是指什么东西在轮回呢?

就是人的心,确切的说,是人的阿赖耶识在⁨轮回。

阿赖耶识储存了无始以来的生生世世的信息,包括现在和前世的经历、善恶业、因果及各种记忆,都储藏在阿赖耶识当中,因此叫做藏识(藏,即储藏)。

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会不会轮回呢?当然不会的啊!为什么呢?比如眼睛,闭着眼睛的时候它的功能就不存在了,睁开眼睛的时候就又回复了,它是非常不稳定的,其它部分包括意识也是一样的,本身就不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会因为各种因素而中断,所以,是不会轮回的。

再比如说意识,它也是非常的不稳定,在深度睡眠的时候,或者在昏迷的时候,在全身麻醉的时候,这些情况下人意识都是不存在的,或不起作用的,所以,意识也是一个非常不稳定的、不靠谱的,它是没办法轮回的,因为不稳定,我们记忆也不是存在于大脑的某个部位或意识当中,记忆也是存在于阿赖耶识当中的,因此,就算发生了以上意识中断的情况,我们以前的记忆依然是存在的。

从佛教的角度来讲有轮回,那我们为什么不记得前世呢?民间当然有很多的说法,比如是在中阴或转世的时候喝了什么汤,然后就是就全部忘掉了,这当然只是民间传说,并不是佛教的说法,佛教是如何解释的呢?当人在投胎转世的过程当中,会有很长时间的昏迷状态,这个过程将很多的记忆给磨掉了或抑制了,在当前的生命状态中仍未具备恢复的因缘,所以是“不记得”的状态。

最后一个是佛性,也叫心的本性,是心的真正的本质。

比如说,当一瓶水里面有很多泥土的时候,水就是浑浊的,这时,水的清澈的这个部分,纯净的水,我们是没有办法看到的,可是,真正水的本质是什么样的呢?它是清澈的,透明的,然而在浑浊的时候我们是看不见它的本质的。

但是,我们当我们将这瓶水放着不动,逐渐的沉淀以后,我们就能看到它的清澈本质。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心意识被外在各种因素干扰,就像浑浊的水一样,我们根本不知道我们的心的本来的样子,根本不知道心里还有一个本性或佛性,普通人是没办法知道的。

我们能否让自己的心也清净下来呢?像沉淀一杯水一样,也让自己的心清净下来呢?

实际上,禅修,就是这样的方法,通过禅修,我们可以把人的心、意识与佛性进行分离,分离了以后,我们就可以突破意识的层面,进入到最后的佛性的层面,那么,这个过程叫什么呢?

这叫做开悟,这就是禅宗讲的明心见性,见到了佛性,或者体会、体悟到佛性,即认识到自己心的本质,心的本来面目,这就叫做开悟。

我们看图,上面的五个带有不同颜色的波浪线条,是眼、耳、鼻、舌、身五识,第六条波浪状的线条是意识,为什么要用波浪形状啊?意思就是说,这五识与第六个意识,都是不稳定的,是有波动的。

再下面末那识、阿赖耶识、和佛性,用的是一个直线的形状,没有波纹,意思就是说,末那识是我们的执着,也是非常的稳定,在成佛之间的整个过程当中不管你投生到什么地方,我执永远都会存在的,就算是再小的动物也是有我执的,也是一样的,我执是与生俱来的,也是非常的稳定的。

阿赖耶识,前面讲过也叫藏识,也是非常稳定的,例如,西方的脑神经科学家通过各种各样的仪器啊,测量人的意识的活动的时候,他们的仪器所测量到的是什么呢?有一点是很确定的,一定不是阿赖耶识,它能够测量的是阿赖耶识以外东西(有活动、不稳定的部分),那为什么阿赖耶识没办法测量呢?这是测量的原理决定的,因为只有当我们起心动念的时候,我们大脑的某个部分才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主要是血液的流动、神经系统物理化学变化如脑电波,也就是说只有在有起心动念的变化时、有意识活动时才可能去测量,但是,阿赖耶识他不会波动变化的,它是非常平静的,当人进入了阿赖耶识的层面的时候,就没有什么起心动念了,所以想用仪器测量的话,理论上是很难测量到的。

下面的佛性就更加不容易测量了。上图就心的整个结构,是意识的状态,我们可以这样子理解。

下面,佛性与之上所有内容是什么关系呢?可以简单理解成,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也可以理解成,上面提到的一瓶水的不同状态,在水是浑浊的时候,就是阿赖耶识以上的这些层面,如果水变成清澈的时候,就是佛性,那么,浑浊时候的这瓶水与清澈时的这瓶水,实际上是同一瓶水,只不过处于不同的形式,所以说,佛性与阿赖耶识以上的部分,是同一枚硬币的不同的两个面。

到今天为止,全世界所有的宗教、哲学以及脑神经科学家,他们对人类意识的研究结论当中,还没有佛性这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