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7-07 10:54
用中药治病、调养身体、滋补益寿,是沿用了千百年的习惯,即使现代医学有了巨大进步,但中医药仍有其庞大的“粉丝团”。
中药治病,其本质是用药物的偏性,纠正人体的偏性,通过“以偏纠偏”达到祛病康复目的,如果是较重的、长期反复发作的恶疾,还要用“以毒攻毒”的办法,先稳住局面,再图长期生存。
一、凡是选用中药,一定要重视“是药三分毒”的古训
涉及到“药”、“毒”等重要字眼,传统中医和文化如何剖析这两个字?
从“药”来看,《说文解字》称为“治病之草”,传统中医主要用草本类药物,通过配伍组成汤剂或丸剂等,另外还有少数动物药、矿物药。那“药”和“毒”如何挂钩?
从“毒”来看,《说文解字》称为“厚也,害人之草”。为什么用“厚”来解释有毒的中药?“厚”是浓重、丰富的意思,因为某一方面的偏性浓厚,所以能治病。如:大黄苦寒的药性“很厚”,甘草甘温的药性“很厚”,附子辛热的药性“很厚”,等等。
厚,就是药物的偏性,越厚偏性越重,所以与药相互对应起来。长期以来,中医通过直接“尝百草”、“人体试验”、“动物启发”,慢慢摸准了许多中药品性,为“厚”、“毒”、“偏”打下了基础。到后来,衍生出“是药三分毒”这句名言。
是药三分毒,就是提醒人们药物有副作用,不能随便吃随便用,哪怕同样的疾病,不同的病患也要辨证施治,或者不同的疾病,用相同的药物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二、服用中药是有规矩和具体要求的,很多人不太清楚
临床上,不少患者片面认为中药是“纯天然的”,能够经常吃,或者吃药食同源、无毒的中药,谨慎对待大毒、常毒的中药,就能安然无恙,所以经常喝中药,动不动用中药调理,有的一年到头没吃中药的日子,屈指可数,这样做是有风险的。
如果身体平常没什么问题,或出现小病,尽量用身体本来的自愈力去纠偏;偶尔有发烧、疼痛、肿胀、泄泻等问题,吃中药中病即止;身体有慢病、肿瘤、风湿等问题,需要长期用药调理,也不能一直吃,要吃五天停一两天,或吃一周停三天。
经常吃中药的人,有几个特点藏不住:体表散发浓重的药味,面色像汤汁一样泛黄蜡,说话老远就能闻到药气,衣服怎么洗都洗不掉中药味,等等。
三、经常喝中药,靠中药调理身体,如果出现6种现象,一定要及时就诊查清原因
一是肝脏不舒服,肝区隐痛或右腹部疼痛,口苦口干,眼睛时常不适,经常半夜两三点莫名醒来,或者睡觉难以入眠。检查可见胆红素、转氨酶等主要指标异常,这是肝受损的重要标志。
因为肝和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肝不好,影响胃酸分泌和蠕动,食欲不好,体重下降。
二是肾脏有异常,日间经常上厕所小便,睡觉夜尿增多,四肢尤其是下肢浮肿,早上起来小便有明显的泡沫尿。检查可见肾小管、肾小球损伤,蛋白尿增多。
三是心脏很吃力,总感觉心脏位置不对劲,面色不红润,发紫发绀,颧骨发红,手指末端肿胀,脚踝肿胀。检查可见心率异常,心肌缺血等问题,这是比较严重的隐患。
四是神经影响大,反复有耳鸣、心悸、头痛、失眠等问题,情绪失稳,老年人出现手抖现象,如果有长期和频繁吃中药的现象,要考虑重金属成分沉积对中枢神经的影响。
五是肚子不安分,如果某次吃中药有肠鸣、腹泻等问题,一两天就消失了,这是“一过性反应”,但如果连续好多天都拉肚子,是被中药成分伤了正气,需要及时调理。
六是骨骼不对劲,多见于骨骼大量营养成分逐步流失,带来骨质疏松问题,如同“水土流失”一般,中老年人要重视这种情况,本来年纪增大就容易骨质疏松,喝中药加剧骨质流失,要及时避免。
实际上,中药是否能经常喝,一直有争议,用现代医学的眼光看,任何药物都不能长期吃;用传统中医的眼光看,中病即止一直是古训。
经常喝中药的人,需要从中医角度、患者角度两个进行明确:
从中医看:辨病、药方、配伍都要慎重,要结合时令、年龄、性别、病史等方面综合考虑,老年人要避免用冲墙倒壁的猛药。注意在选药、配伍、剂量、药性、疗程、煎煮等方面综合考虑。
从病人看:切忌人云亦云、自己当自己的医生,治病要遵医嘱,加药或减药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能不讲究吃药时间也不忌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