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皮石品鉴网

探索苏轼未知的诗篇:纸短情长,引人深思

发表时间: 2024-07-23 08:30

探索苏轼未知的诗篇:纸短情长,引人深思

苏轼的诗词如醇酒,愈久愈香。
今日与诸君共赏一首其不出名的佳作,读后让人回味无穷。
这首《浣溪沙·送叶淳老》,虽不及《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那般家喻户晓,却也是一朵含苞待放的幽兰,待我们慢慢品味其中韵味。

诗曰:

阳羡姑苏已买田,相逢谁信是前缘。

莫教便唱水如天。

我作洞霄君作守,白头相对故依然。

西湖知有几同年。

这首词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寥寥数笔却勾勒出一段深厚的友谊。
细细品来,不禁让人想起“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句古语。
苏轼与叶淳老的情谊,恰如这句话的生动写照。

话说元祐六年,也就是公元1091年的正月,春寒料峭,杭州城内却暖意融融
时任杭州知州的东坡先生,为即将离任的好友叶温叟送别,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意蕴深长的词作。


阳羡姑苏已买田”,此句平实无华,却道出了两位好友志同道合的心声。
阳羡,今江苏宜兴;姑苏,今江苏苏州
两地皆是山清水秀之所,正是古人理想中的隐居之地。

东坡与叶淳老各自选址置田,为将来的归隐生活做准备,可见二人志趣相投,皆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之心。

相逢谁信是前缘”,这句话颇有些“有缘千里来相会”的意味。
东坡先生感慨万千,与叶淳老在杭州相遇,实乃前世注定的缘分。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位文豪李白的名句:“相逢何必曾相识,一见便如故人心。”可见,古今文人对知己之情的珍视,都是一般无二的。


莫教便唱水如天”,此句化用唐朝赵嘏《江楼感旧》中的诗句“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东坡先生以此表达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之情,仿佛在说:“莫要让我像赵嘏那样,独自登楼,对着月光如水、水天一色的景象思念你啊。”这种含蓄而又深情的表达,正是中国传统诗词的魅力所在。

我‎作洞霄君作守,白头相对故依然”,东坡先生在此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愿景。
洞霄宫提举与杭州知州,皆为朝廷要职。
他希望自己与好友能够继续在杭州共事,白头偕老,故友依旧。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位宋代文豪欧阳修的名句:“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友情之深,往往超越了时空的界限。

西湖知有几同年”,作为收尾之笔,此句可谓意味深长。
“同年”既指同年登科的同窗,又暗指相知相惜的知己。
东坡先生感叹人生知己难觅,更何况是像叶淳老这样的老友。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另一位文豪李清照的名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人生苦短,知己难寻,更显友情可贵。

细品此词,不难发现东坡先生高超的写作技巧。
他将个人情感与人生哲理巧妙融合,既写出了难舍难分的友谊,又将之升华到对人生的思考。
这种由小见大、由近及远的写作手法,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大特色。

在这个信息快速传递的时代,我们是否还能像东坡先生那样,为一段深厚的友情而感动?是否还能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生活中的美好?让我们跟随东坡先生的脚步,在西湖边漫步,感受那份千年不变的情谊。

诗词创作,讲究意境的营造。
东坡先生的这首词,虽然只有短短六句,却营造出一种淡雅而深远的意境。
他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具体的意象和场景,婉转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这种含蓄而又深情的表达方式,正是中国传统诗词的魅力所在。

对于我们这些热爱诗词的老年人来说,学习和欣赏古诗词不仅是一种文化修养,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它能让我们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份宁静,在快节奏的社会中保持一颗平和的心。
就像东坡先生在词中所表达的那样,人生短暂,知己难觅,我们更应该珍惜眼前的美好。


回顾东坡先生的一生,他经历了多次政治起落,却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
这首送别词虽然表达了离别之情,但更多的是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在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我们更应该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这些传世佳作。
它们不仅是文学瑰宝,更是智慧的结晶。
通过阅读和理解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情怀,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让我们以东坡先生的这首词为契机,重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诗词的海洋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美好。


正如苏轼在另一首词中所言:“
一蓑烟雨任平生”,让我们怀着这样豁达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种种际遇。

最后,我想用东坡先生的另一句名言来结束今天的分享:“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让我们在有限的人生中,像东坡先生一样,珍惜眼前的美好,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这,或许就是苏轼诗词给予我们最宝贵的启示。

本次分享到此结束,有啥想说的,评论区留言哈!欢迎诗友,吟诗一首!


 ⁦